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正式发布2021年12月14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发布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天津成功召开 。本次发布会由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数据”)主办,必和必拓集团(以下简称“必和必拓”)支持 。发布会由中汽数据总经理冯屹主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发表致辞,必和必拓首席商务官潘文怡以视频形式发表致辞 。本次发布会受到来自相关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的广泛关注,线上直播累计观看突破5000人次 。
吴志新副总经理在致辞中指出,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既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方向,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途径,同时也是是我国汽车产业做强的必由之路 。为了更好地支撑我国汽车产业节能低碳发展与电动化转型,中汽中心自2014年开始编制和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旨在为主管部门出台汽车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为企业制定相关战略提供支撑 。此外,中汽中心今年在工信部委托下,开展“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研究”,从政策、标准、市场、技术、产业等多角度,全面剖析汽车产业的低碳转型之路 。今天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也包含部分研究成果 。
必和必拓集团首席商务官潘文怡在致辞中表示:“必和必拓致力于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链提供负责任的、安全可靠的资源保障 。能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旗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这项重要工作,共同为行业做出切实贡献,必和必拓深感自豪 。我们的合作是全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为行业带来有益影响,携手应对环境挑战的生动案例 。”
一、发布最新行业报告,深入解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发布会上,在现场和云端观看的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中汽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必和必拓中国区总裁王跃奎、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助理梅胜军、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助理刘晓萌等初版单位、支持单位领导,行业和企业专家代表上台,共同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正式发布
报告从产业环境篇、车辆能耗篇、产品属性篇、技术应用篇、热点专题篇、长期展望篇共6个篇章铺开,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出全景式分析和展望 。中汽数据节能战略研究室室主任陈川在会上对报告内容做了重点解读,报告针对汽车产业“双碳”目标下的全新发展机遇和挑战,特别呈现以下6大亮点内容:
多年深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研究——3个“连续”:
连续7年开展中国车用能源消耗测算,为国家能源消耗监控与行业燃料需求分析提供系统性数据支撑 。
连续7年跟踪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发展情况,为主管部门实施双积分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
连续7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产品技术数据,全方位扫描产业发展趋势,为企业规划提供有力参考 。
面向“双碳”目标与转型的全新机遇——3个“首次”:
首次构建中国汽车使用环节碳排放测算模型,科学评估中国汽车使用环节碳排放情况,为汽车行业落实“双碳”目标提供基础支撑 。
首次从技术路线、安全性、原材料供应等角度出发,与行业、头部企业专家携手,系统评估动力电池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
首次提出“双碳”背景下面向2035年的分场景、分区域、分车型推进的汽车电动化路线图 。
中汽数据节能战略研究室室主任陈川解读报告的亮点和主要结论
二、聚焦“双碳”战略,携手行业、企业专家共话产业热点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作出全新改版:热点专题篇从技术路线、安全性、原材料供应等角度出发,系统评估动力电池发展现状及新趋势;新增长期展望篇,介绍了中汽数据中国汽车2035年电动化路线图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关专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联合撰写 。中汽数据和参与单位的专家代表也在会上针对产业热点问题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分享最新成果 。
来自必和必拓集团的包文骏做了题为《可持续供应,推动低碳高效产业链发展》的报告,报告首先阐明了交通行业电气化势不可挡的趋势,再从电池行业重要的原材料——镍资源的供应情况出发,给出了未来十年内电池镍需求将增长500%以上、电池行业的原生镍需求将占全球原生镍总需求量的20%以上的预判,进而说明了电池供应链降低碳减排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了必和必拓基团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价值链的可靠供应商,助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
宁德时代企业公共事务部经理刘子瑜做了题为《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报告,报告首先从国家双碳目标要求出发,阐明电池在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中的重要性,给出了随着电动化加速,TWh时代将于2024年左右提前到来的预判 。另外,报告也表明了碳中和目标对电池提出了更高要求,宁德时代将通过四大创新体系、数字化研发平台、高通量计算等措施,应对未来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
中汽中心首席专家刘仕强做了题为《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评价》的报告 。报告从新能源汽车事故快速上升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事故具有车型多样化、温度高关联性、储能系统高关联性、诱发原因模糊性等典型特征,并通过描述热安全、充电安全、机械安全、浸水安全等各类动力电池安全测试场景,说明了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复杂性,最后提出了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测评体系的设想 。
中汽数据研发专家禹如杰做了题为《面向2035的汽车全面电动化发展路径研究》的报告,报告综合考虑能源、双碳目标、环境、国际竞争四方面外部约束提出汽车电动化发展目标,即2025、2030、2035三个时间节点在温和情景下的NEV占比分别为20%、40%、60%,在激进情景下的NEV占比分别为25%、50%、70%;另外,报告经进一步分析测算提出分区域(将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按电动化优先等级划分为试点区域+5类城市,)、分车型(乘用车中出租租赁电动化推进快于私家车&公司用车;商用车车型划分为四个梯队)推进的汽车电动化路线图 。
中汽数据和参与单位专家代表针对产业热点问题做主题演讲
未来,中汽数据将继续以汽车产业大数据为基础,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为平台,深入践行央企行业服务的责任,向政府、行业、企业传递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成果,助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为汽车领域低碳化发展贡献力量 。
如对报告感兴趣,欢迎联系:
联系人:李宏伟/冀然
电话:18222357890/13299962911
邮箱:lihongwei@catarc.ac.cn/jiran@catarc.ac.cn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前瞻网摘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 。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 。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 。汽车曾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在给我们带来快捷交通方式的同时,也产生了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战略方向 。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有成本和市场优势,因此,中国有潜力和有可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前瞻网发布的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出新能源汽车要有所发展,必须要有所突破 。目前阻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障碍还有很多 。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价格过高(主要是电池成本高),使得市场容量难以扩大;产业标准不完善,给配套设施建设带来困难;商业运营模式尚待确定,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推广等等 。如果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将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 。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有成本和市场优势,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潜力和有可能抓住发展机遇,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广阔,发展值得期待 。
有没有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8-2020)》电子版书籍百度云下载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8-2020)》电子版书籍百度云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JWtREZ7N0BljsjPVEVVJQ

提取码:OKVM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北上广深等十大城各有痛点
从引进新能源 汽车 项目到打造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从争夺“小米 汽车 ”到“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在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各个地方政府都将新能源 汽车 视作全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打造中国“新能源 汽车 之都”的强烈愿望 。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到武汉、重庆等传统 汽车 产业重镇,再到合肥等新兴 汽车 产业基地,广袤辽阔的中国城市版图上, 汽车 产业的变革与升级正在加速向前推进,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
究竟哪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走在前面?各个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优势何在?又面临哪些发展痛点和难点?
以城市为坐标,今年8月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持续推出了重磅系列报道——《 汽车 新商业地理 | 寻找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地》,分析解读了国内多个城市新能源 汽车 产业 。
11月17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1中国 汽车 新创峰会上,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正式发布了《2021中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我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面临的发展难题,为推动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集群的形成给出建设性意见 。
《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合肥、武汉十个国内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靠前的城市,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推广应用等5个维度、10个指标,对各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解读 。
《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 汽车 进入市场化阶段,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价值链将逐步形成,产业发展重心将发生转移,出现“以主要城市或者城市群为发展中心,形成优质产业链,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局面 。
截至2020年底,国内新能源 汽车 总产能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为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1% 。
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通过查询公开资料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新能源 汽车 项目产能建设规划建设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陕西省、浙江省、江西省,新能源 汽车 规划产能均已超过150万辆 。
这五个省份中,只有广东省是传统的 汽车 强省,其余四省并不是传统的主要 汽车 生产基地,不过,毗邻上海的江苏、浙江两省 汽车 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而陕西省和江西省此前的整车制造项目极少 。
整体来看,新能源 汽车 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等地,招商引资的热情和实际落地效果也明显优于我国传统的 汽车 工业重镇东北地区 。
目前,国内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仍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相关条件较为成熟的城市为主 。近年来,部分二三线城市虽然有部分产业布局的举措,也引进了相关企业,但以实力薄弱的企业为主,当地产业链布局不善,这些企业的发展往往也会受到一定制约,有可能会造成新能源 汽车 产能过剩的问题 。
自2014年以来,国内出现了近百家新造车公司,部分地方政府提供了土地、资金、政策、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一些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建成了生产基地,但是迟迟造不出来车,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更有一批企业已经倒闭,留下了不少“烂尾”项目 。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其实现在的新能源 汽车 的产能已经远超规划和实际需求 。再者,某些地方政府的投资失败后,存在难以归责以及文过饰非等问题 。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布局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热度较高的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第一类城市,产业基础雄厚、并培育出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车企,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 。目前,北上广深在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人才储备、市场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 。
第二类是传统的 汽车 基地,但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原有的传统车企,暂未培育出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新型互联网造车公司 。以武汉、重庆为代表的传统 汽车 生产基地,面临着转型的难题 。
第三类城市,在传统 汽车 拥有一定基础,但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当地企业,试图抓住新能源 汽车 的机会,对于引进新造车项目的态度更为积极 。以合肥、南京等城市为代表,引进了一批新造车公司,从而打造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 。
《报告》指出,目前,尽管主流新能源 汽车 城市产业布局已有一定基础,但不同城市面临着不同的产业发展难题亟需解决 。
北京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低端制造业正在往外迁,亟需引进 “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的造车项目,补齐北京在智能 汽车 和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短板,推动北京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形成新能源 汽车 “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 。
上海的劣势在于,一是对企业端的资金支持有限 。相比较而言,上海在政策层面主要以优化行政流程为主,辅以为数不多的补贴,资金方面的支持较少,某造车新势力原本计划在上海嘉定区建厂生产,但受制于资金链,转而投靠能给它投资入股的另一城市;二是运营成本偏高 。尽管上海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源源不断的人才,但租金高,人力成本也高,更适合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不太适合处于发展初期的、规模偏小的、资金相对紧的企业;三是集成电路、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相对较弱 。
广州则缺乏新能源龙头车企,尽管广汽埃安、小鹏 汽车 今年销量捷报频传,但体量仍然相对较小 。其次,传统车企的体制机制模式有待激活,要加大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突破,提高话语权,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此外,广州市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传统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迫切 。
深圳市一方面土地空间紧缺,需要打破行政属地概念,优化深圳各个区域间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尽管深圳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但相比于北京、上海等高校林立,深圳在人才方面的表现仍有差距 。
对武汉和重庆市而言,一方面,当地的传统车企面临着转型压力 。另一方面,在新造车的投资浪潮下,都没有引入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鲜血液,产业活力有待激活 。
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正在提速,将重新塑造产业的格局,新机遇下优胜劣汰的出现,如果转型不顺利,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安全,影响当地多家公司,形成连锁反应 。
因此,车企转型必须提速,同时,当地的产业链公司需要同步升级进步,并引入在新能源 汽车 及智能网联 汽车 领域优质的供应商企业,从而将体系化的竞争优势延续 。
对于合肥、南京、杭州等新能源 汽车 产业规模正在崛起的城市而言,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扬长去短,以新思路搭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
这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状态,总量规模偏小,龙头企业优势不足,现有产业规模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 。因此,要以优质整车为代表梳理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协助明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增长的实现,促进当地产业链体系的全面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
随着第一批头部互联造车新势力,与不同的地方政府形成深度的合作,各个地方政府下一个阶段要引入更多优质的产业链企业,从而促进产业逐步走向成熟 。需要继续加大鼓励企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车企通过市场竞争活下去,才能体现出企业的生命力 。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5) 百度网盘谁有可以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2015-2020年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 。之所以说其重要,在于随着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加剧,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很大程度即使不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也将是主流方向之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到2015年年销量要占据汽车市场总销量的20%,其中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额度要达到80%以上 。从这一目标来看,新能源汽车大有脱离左向发展的“阳春白雪”、走向向右大众化的“下里巴人”的趋势 。
纵使中国算不上世界上最热衷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度,抑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也国际上也并不算的领先,但是中国却绝对是世界上最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国度之一,是世界上最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度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
近年来,由于中国政策上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以及诸多利好措施的高强度支持,使得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大为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且来看近三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75万辆,同比增长39.7%,销量为1.76万辆,同比增长37.9% 。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78499辆,销售74763辆,同比增长分别为3.5倍和3.2倍 。今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44284辆,销售136733辆,同比分别增长2倍和2.3倍 。这意味着,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基本各相当于2013年和2014年全产销总和的2倍 。显然,中国新能源汽车从2013年到2015年,实现了销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近3年的时间在销量上实现飞跃 。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过程中,国家政策一直起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策可以起着引导、推动的作用,但是最终决定前景的将是市场的接受度 。在这种情况,就需要中国品牌车别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竞争力,打造出成熟市场接受和认可的产品,还要不断突破电池和续航里程的限制 。毕竟,当前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车的低性价比,以及里程限制、充电难等问题,让新能源汽车在市场大规模推广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 。
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按用途划分中国不同种类新能源汽车占比
新能源产销规模翻倍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额的40.70%,仅比欧洲少3.1个百分点 。2020年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新能源汽车17.92万辆,排全球第三位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 。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 。
在销量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 。连续七年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位 。
纯电动汽车占据八成市场
按动力系统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划分,纯电动汽车是我国产销最多的新能源汽车种类 。2021年纯电动汽车产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82.99%,销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2.82% 。
按用途划分,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均占全国汽车总产销的95%左右,是按用途划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最多的类型 。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氢能等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等 。2020年11月份,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从目前市场现状和未来政策方向来看,纯电动车将长期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地位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