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这3种症状,是肝吸虫病的“征兆”

炎炎夏日 , 气温变得很高 , 人们也在纷纷寻找解暑的好方法 。 每当这个时候 , 来上一份冰凉解暑的食物 , 或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 比如冰粉 , 西瓜 , 凉面等 。
但是 , 如果贪图解暑和美味 , 因此而选错了食物 , 后果也不堪设想:
根据广东电视台的报道 , 一名男子在长期食用生鱼片后反复发烧 , 送到医院检查 , 居然在肝脏里发现了寄生虫!并被确诊为“肝吸虫病” 。 根据男子的描述 , 他每隔一两周都会吃一次生鱼片 , 并且是使用淡水鱼做的 。
用淡水鱼 , 来做生鱼片吗?我们都知道 , 生鱼片大多是用深海鱼来制作的 , 并且很少出现寄生虫感染的情况 。 为什么吃淡水鱼做的生鱼片 , 居然还有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淡水鱼,这3种症状,是肝吸虫病的“征兆”
文章图片
01淡水鱼和深海鱼做的生鱼片 , 两者有什么不同?
除去口味方面的差异 , 淡水鱼和深海鱼的最大区别 , 在于生存环境不同 。
淡水鱼 。 例如草鱼 , 鲤鱼 , 鳜鱼等 , 它们都生活在淡水区域中 。 淡水的pH值稳定 , 且不存在其他的恶劣条件 , 例如细菌 , 寄生虫等 , 能够很轻易地在淡水中生活 。
而淡水鱼常年和寄生虫生活在一起 , 体内更容易被寄生虫所感染 , 如果人类在不经过烹饪处理的情况下食用 , 寄生虫二次感染的可能性自然很高 。
深海鱼 。 例如沙丁鱼 , 安康鱼等 , 这些鱼生活在海洋 , 海洋的恶劣环境是很难允许寄生虫生存的 , 因此 , 海鱼中的寄生虫很少 , 甚至几乎没有 , 即便做成生鱼片 , 寄生虫感染的概率也很低 。
所以 , 之所以淡水鱼不能做生鱼片 , 是因为鱼肉本身被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更高 , 程度更大 。 新闻中的男子每隔一周就要吃一两次 , 被寄生虫感染的风险也会进一步提高 。
而淡水鱼主要造成的寄生虫隐患 , 属于“肝吸虫病” , 可不要小看这种寄生虫 , 一旦入侵身体 , 虫卵甚至能在人体内存活几十年!
虫卵能在体内存活几十年!肝吸虫病会带来怎样的隐患?
顾名思义 , 肝吸虫病即为被肝吸虫寄生感染 。 这种寄生虫一开始寄生在淡水生物体内 , 通过食物摄入的方式 , 能够进入人体中引起二次感染 。
根据疾控中心统计 , 我国22个省市中 , 肝吸虫病感染人数超过1200万 , 足以见其广泛性和威胁性 。
02一旦被感染上肝吸虫病 , 2类隐患不容忽视:
①容易诱发肝脏、胆管炎症
可别小看肝吸虫 , 即便它进入你的肝脏中 , 什么坏事也没做 , 仍然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损害 。 在大量肝吸虫在肝脏 , 胆管中爬行的时候 , 受到异物刺激 , 肝脏胆管出现炎症的风险也会提高 。
比如急性肝炎 , 急性胆管炎等 , 都是肝吸虫病主要的病发症状 。
②甚至存在肝癌的风险
是的 , 你没有看错 , 如果长期存在肝吸虫病的症状 , 甚至有罹患肝癌的隐患 , 这是因为肝吸虫的分泌物、代谢产物、虫卵等都属于刺激性物质 , 这些刺激物持续对肝脏组织造成刺激 , 导致炎症和增生反复出现 , 恶化成癌症的概率也会更高 。
因此 , 在2017年的时候 , 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将肝吸虫列为1类致癌物 。 警惕肝吸虫感染的风险 , 类似“淡水鱼生鱼片”一类的食物 , 可千万不要再食用了 。
不过话说回来 , 肝吸虫病虽然有转化成肝癌的风险 , 但早期症状并不明显 , 在肝吸虫寄生繁殖到一定程度前 , 患者往往很难察觉 。 发现得越晚 , 治疗的难度也会越高 , 提前发现早期肝吸虫病的症状很重要 。
淡水鱼,这3种症状,是肝吸虫病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