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寒证咳嗽,张仲景留下的一个千古良方,赶走咳嗽让肺安宁

三伏天的寒证咳嗽,张仲景留下的一个千古良方,赶走咳嗽让肺安宁

文章图片

三伏天的寒证咳嗽,张仲景留下的一个千古良方,赶走咳嗽让肺安宁

世间万事万物 , 都各有缘法 , 并非“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 在日常生活中 , 普遍会认为 , 在寒冷的冬天 , 感冒咳嗽 , 一定都是寒证 , 以此类推 , 在炎热的夏天 , 感冒咳嗽一定都是热证 。 然而 , 事实上 , 并非完全如此 。 中医自古便有“大实有羸状 , 至虚有盛候”的辨证思维 , 所以 , 凡事都得辩证地看 。
一般来说 , 三伏天的感冒咳嗽 , 人们会不自觉地想到 , 这肯定是热证 , 但即便是热如三伏天 , 也未必全是热证 。 还是需要通过症状以及舌脉来进行鉴别 , 符合热证范畴的 , 才能按照清肺止咳的热证方略予以施治;倘若符合寒证范畴 , 即便是三伏天 , 也依然要温肺止咳才能起到作用 。
三伏天为何会有寒气?实际上 , 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 , 那就是“夏至一阴生” , 自从夏至开始 , 阴气就会开始渐长 , 与此同时 , 阴寒之气也就逐渐来到了我们身边 。 除此之外 , 现代的夏季冰镇食物、冷风空调 , 都是导致寒气袭击人体的诱因 。 因此 , 即便是炎热的夏天 , 感冒咳嗽依然要分清寒热 。

前段时间 , 室外温度很高 , 一个朋友一不小心就感冒了 。 先是感冒了 , 咳嗽的较为剧烈 , 吃了感冒药(含复方氨酚等成分) , 还有一些止咳药(胶囊、糖浆) , 症状略微好转后 , 再次感冒 , 咳嗽更为剧烈 , 服用普通止咳药无效 , 于是转为服用阿斯美 , 三日之后 , 咳嗽依然无法缓解 。 寻求中医治疗 。
当下诊断 , 六脉皆浮 , 虽然还未入秋 , 但已经是夏末(小暑大暑时节)了 , 这个脉象与症状是相应的 , 尽管使用了西药止咳效果不理想 , 但中药可以辨证加减 , 或能起到良好作用 。 咳嗽剧烈 , 咳痰略白 , 咽痒 , 尚有一些轻微的感冒症状 。 于是便用了张仲景的射干麻黄汤 , 进行加减化裁 , 止咳之剂中 , 加入化痰药 , 往往会相得益彰 , 于是加入了二陈汤 。 开方如下:麻黄12g(先煎半小时) , 杏仁12g(先煎半小时) , 百部15g , 紫菀9g , 冬花9g , 半夏12g(先煎半小时) , 陈皮9g , 茯苓9g , 甘草6g , 瓜蒌子9g , 桔梗12g , 射干9g , 3剂 , 药店代煎 。
射干麻黄汤是医圣张仲景留下的一个千古名方 , 原方为“
麻黄、生姜各四两 ,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 , 五味子半升 , 射干十三枚 , 半夏八枚 , 大枣七枚
”等九味中药组成 。 在原方的基础上 , 去掉了生姜、大枣、细辛和五味子4味 , 加上了杏仁、桔梗 , 用于止咳利咽;再加陈皮、茯苓、甘草 , 与射干麻黄汤中的半夏 , 组成二陈汤 , 再加瓜蒌子强化祛痰能力 , 加百部增强止咳能力 。

莫约服药两剂后 , 咳嗽已经全部平息 。 剩余的中药 , 就无需再喝 。 当时朋友问我 , 为啥喝了那么多西药都没有效果 ,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两服中药就搞定了 。 这个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中医开方用药 , 需要辨证施治 , 需要配伍用药 , 可以实现“千人千面”、“按需定制” 。
纵观全方 , 在射干麻黄汤中的原方去掉了一些中药 , 为什么呢?之所以不用生姜、大枣 , 是因为患者的胃气并没有受到伤害;不用细辛 , 是因为三伏天寒气并没有那么重 , 全方已经用了麻黄 , 无需细辛、生姜辅助辛温之力;不用五味子 , 是因为咳嗽的时间并不长 , 算不上久咳 , 则可以不用五味子 , 这也是为什么不选择小青龙汤而选择射干麻黄汤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