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七夕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习俗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 , 普及于西汉 , 鼎盛于宋代 。
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 。 古人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地理区域一一对应 , 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 。
《汉书·地理志》:"粤(越)地 , 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 , 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 "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粤(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 。
后来 , 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 就成为中国最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 。
原来七夕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习俗
文章图片
七夕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 最早出现在《诗经》 。 《小雅·大东》里讲:"维天有汉 , 鉴亦有光;跤彼织女 , 终日七襄 。 虽则七襄 , 不成服章;睨彼牵牛 , 不认服箱 。 "
到了汉代的《古诗十九首》 , 其中就有一首《迢迢牵牛星》 , 以"盈盈一水间 , 脉脉不得语"结尾 , 令人印象深刻 。
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 有更多的诗人开始吟咏牛郎织女 。 魏文帝曹丕在《燕歌行》其一里有句云"牵牛织女遥相望 , 尔独何辜限河梁" 。
还有许多古代小说家为之添砖加瓦 。 东汉应劭编撰的《风俗通义》虽然简略 , 却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提供了骨架 。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里有一则关于牛郎织女的小故事 。 到梁朝宗懔笔下的《荆楚岁时记》 , 牛郎织女的故事已具雏形 。
唐诗宋词里对七夕咏叹的就更多了 , 写的最好的莫过于杜牧的《秋夕》诗和秦观的《鹊桥仙》词 。 "天阶夜色凉如水 , 卧看牵牛织女星 。 ""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 "
原来七夕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习俗
文章图片
七夕是女儿节
在汉代 , 七夕的时候 , 女子会准备瓜果香粉祭拜织女 。 再拉上小姐妹们一起穿针乞巧 , 也叫"赛巧" , 即女子比赛穿针 , 她们结彩线 , 穿七孔针 , 谁穿得越快 , 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 , 穿得慢的称为"输巧" , "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具习之 。 "
原来七夕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习俗
文章图片
七夕是商业节
在宋朝 , 宋朝皇帝宣告天下:"七夕可以放假七天" , 所有人都出门"看神仙" , 那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时候 。 女子自然不会错过 , 每个人都会好好打扮 , 约上自己的小姐妹一起瞧热闹 。
白天东京潘楼前有乞巧市集 , 这是专为七夕准备的七天市集 , 入夜后 , 夜空璨若星河 , 人声鼎沸 。
京城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街及马行街内 , 几乎都卖一种叫"磨唱乐"的人偶 , 以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雕成的天真小童子 , 最大的尺寸高为三尺 , 和小孩子身高几乎不相上下 。
还有一种叫"谷板"的玩具 , 有活着的植物幼苗 , 还有小茅屋花木模型 , 一对正在耕作的小人 , 专门卖给那些缺少定情信物的人 。
除了玩儿的 , 自然也少不了甜品美食 , 瓜被雕成花鸟的样子 , 在蜂蜜里一浸 , 光是闻闻都醉了 。
七夕是观星日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 , 是民间的传统习俗 。
初秋时节 , 晚间9点左右 , 亮度为0星等的织女星首先出现在天顶附近 , 随后 , 在其偏南方向亮度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 。 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 。
织女星的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 , 组成小小的平行四边形 , 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织女编织的美丽云霞和彩虹的梭子 。 牛郎星是颗微黄色的亮星 , 在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 , 牛郎挑着一对儿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