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中心模式:让病人在治疗中最大获益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周刊
文/马萌
时至今日 , 恶性肿瘤仍是人类最为恐惧的敌人 。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报告显示 , 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 , 其中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 , 平均每分钟有8人被确诊癌症 。 虽然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研发成果层出不穷 , 目前肿瘤治疗已经从“谈癌色变”到“与癌共存” , 但如何让患者最大获益 , 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众所周知 , 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 , 尤其是对于中晚期的病人 , 其治疗一定会涉及到各个学科 。 但多数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都曾面临过“选择焦虑”:外科医生提出可以手术切除 , 放射科医生认为要放疗 , 还有医生建议可以免疫治疗……各科室的医生都可以拿出他们专业范围内的“最优选择” , 可是患者到底要信谁 , 怎么选?
谁来抉择“最优疗法”
刘宝瑞至今难忘一位二十几年前的肺癌患者 。 当年这位患者被确诊肺癌骨转移后 , 家人在不同医院陆续经历了多种治疗选择 , 病情始终没有得到控制 , 几经辗转到刘宝瑞的科室后 , 没过多久便离世 , 生命定格在25岁 。
肿瘤中心模式:让病人在治疗中最大获益
文章图片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所长刘宝瑞
只有把综合治疗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 才能让患者真正受益 。 “对于一个不懂医的患者来讲 , 就诊时医生给他的指引是非常重要的 。 但因为每位医生固化在各个科室 , 在为患者提供指引的过程中 , 还是会缺乏科学性 , 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 ”刘宝瑞说 。
如今 , 作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简称鼓楼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所长 , 刘宝瑞已经带领团队在建设以患者为核心、以疾病为单元的肿瘤中心模式路上实践了十余年 , 在鼓楼医院建立了六个肿瘤中心(亚专科) , 涵盖了常见头颈、肺、食管及腹盆腔肿瘤和药物治疗、放疗、生物治疗、热疗、微创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诸多诊疗技术 。
一种新模式的诞生必然会经历多重考验 。 在肿瘤中心模式成立初期 ,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已经在中国逐步推广 , 但在患者人数庞大的现实情况下 , 大多数医院只能实现重症会诊 , 却没办法做到真正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
这其中最大的“无奈”是大多数医院依然以科室为单位考核绩效 , 非本科室的医生来本科室帮忙会诊 , 会产生权责、绩效不明的情况 , 因此多学科诊疗最终只能是凭倡导、凭自愿 。
但是在以患者为中心 , 让患者最大受益的初心下 , 鼓楼医院实践了与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同的建制 , 让不同专业的医生聚集在同一个科室下 , 摒弃科室利益、头衔资历的束缚 , 实行绩效捆绑 。
刘宝瑞分析道 , 肿瘤中心模式是结构性的 , 从制度上保障了患者接受恰当的医疗 , 实现最大获益 。 “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医疗流程 , 这个流程不需要患者过度烦神、过度分析、过度选择 。 ”
契合肿瘤诊疗的发展需求
如今伴随着免疫治疗、个性化精准治疗等治疗方式的推陈出新 , 肿瘤中心模式更是契合了肿瘤诊疗的发展需求 。
刘宝瑞举例道 , 传统放射治疗包括根治性的放射治疗和姑息性的放射治疗 , 但近年来在免疫治疗的新时代下 , 诞生了“免疫性放疗” , 以放射治疗为手段来改变肿瘤的免疫微环境 , 达到肿瘤综合治疗的目的 。
肿瘤中心模式:让病人在治疗中最大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