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研究


春节有哪些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风民俗有: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春节拜年、走亲戚;元宵节吃元宵;寒食节祭扫、踏青;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 。具体介绍如下:
1、除夕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
2、春节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
3、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
4、寒食节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
5、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
扩展资料:
1、春节禁忌所包含的畏惧和迷信的色彩渐为人与人之间皆大欢喜、互相爱护的情调所取 。俗话说:“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 。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 。
2、张祖基的《客家旧礼俗》谓:“初一该日特别谨慎,唔敢讲恶话骂人,也少人出门,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听到好的话,就作为系一年的好兆头,作为会利市 。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贺,讲各样的好话”;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 。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
春节有哪些传统文化风俗
春节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大节,主要习俗有剪贴窗花、吃年夜饭、燃放爆竹、除夕守岁、舞龙舞狮、旁谨分发压岁钱等 。下面就分享一些春节的传统习俗给大家~~
一、剪窗花
剪贴窗花运兄基是春节期间众多年俗中的一种 。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将节日装点得喜气洋洋 。这个是我很喜欢的,感觉手工剪窗花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
二、写春联
这个我喜欢,我曾经也下手写过 。春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 。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尘歼庆气氛,好不热闹 。
三、扫尘
扫尘这一春节期间的习俗大家肯定不陌生,毕竟已经变成了大家最为头痛的事 了 。每到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打扫一遍,这样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 。
四、压岁钱
春节期间,压岁钱想必大家都知道,过年添福添喜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今社会变成红包时代,但是古时候传下来的“压岁”和“压祟”还是有的,压岁钱给长辈是压岁,希望老人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给孩子是压祟,希望孩子无灾无难,幸福安康 。
五、祭祖
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 。祭祖一般在大年三十,百姓举家前往祭拜祖先,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祭品,点香烛,以供后辈祭拜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
六、除夕守岁
“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 。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 。守岁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
七、年夜饭
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春节习俗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 。进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 。九十年代,菜肴变得更加多样 。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的吃法花样不断翻新 。
八、拜年
春节期间,每到大年初一拜年,是每一个小孩子最喜欢的事,因为拜完了年就会有红包拿呀 。春节的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过年好”“给您拜年了”等这样的新年问候 。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 。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 。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 。三是抱拳拱手 。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
春节的故事传说——年兽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夕”的怪兽,常在岁终年末时出来害人,就连保护百姓的神灵也没有办法治服他,于是这位神灵请来了一位名叫“年”的帮手,这位帮手的法力非常高,他穿着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鞭子,静静地等待着怪兽的到来 。“夕”来临后,“年”甩着鞭子,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夕”惶恐而逃 。之后,“年”将他的外套,挂在了门口,等到“夕”再次到来时,以为门口是一个比它自己还可怕的怪物,于是吓得掉头逃跑 。之后“夕”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而这一天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百姓们为了感谢“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12月份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也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春节 。

以上就是关于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故事传说的知识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春节有哪些习俗
“竹爆惊春,竞喧阗、夜起千门箫鼓”家家户户的爆竹声,带来了热闹喜庆的吉祥年 。春节俗称“年节”、“过年”,是我国民间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节日,下面我分享的是春节期间的4个民间习俗,看看你知道几个?

1、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子,又叫“春贴”“对联”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 。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 。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符,这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对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
2、送灶上天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还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烧饼,名曰‘祭灶火烧”,或者备灶糖,灶王爷要在这个时间上天,去向天皇人帝汇报工作 。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人们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
3、推磨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明年会有好事降临 。
4、杀猪割年肉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炖大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穷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丛世节中才能吃到肉,也是办年货的开始 。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各地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巧闷”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 。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孝郑弯赶集买年货 。

春节有哪些习俗?
腊月二十三——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弊团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
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扰迹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缓卜并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据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
正月初一——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 。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 。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
观社火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 。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 。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 。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龙作为一种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崇拜的民族象征,是艺术创造的产物,象征吉祥与幸福 。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 。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 。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 。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 。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
春节食俗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
2、烧炮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炮竹是中国橡埋拦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 。爆竹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 。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3、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民间称做“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4、贴年红(挥春)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5、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6、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7、压岁钱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很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8、拜岁拜梁胡岁,年俗活动之一 。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 。“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 。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 。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 。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9、庙会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 。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 。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10、拜年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禧、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液郑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那些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农历的十二月为“腊月”,腊月里的民俗十分丰富,自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往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过小年,然后是扫房、写春联、办年货等,直到除夕夜 。这些传统年俗你知道多少?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由虞舜时期兴起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扒困此、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 。
①春联和年画:春联、年画都起尺枝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 。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 。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 。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 。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 。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 。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 。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
②生旺火: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春迅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 。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 。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 。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 。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
③爆竹: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 。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 。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 。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 。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 。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
④年糕和饺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 。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 。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 。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 。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 。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 。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 。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 。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 。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
⑤朝正和拜年: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 。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 。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 。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 。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 。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 。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 。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 。再次,向朋友拜年 。再后,人们开始逛庙会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 。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 。
⑥压岁钱(这“钱”不是钱):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 。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祟钱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垂流苏 。那时的一些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
⑦祭祖: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 。《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意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 。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
⑧拜年:抱拳要“左抱右”:“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 。“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 。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几种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 。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 。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
⑨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专家介绍,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 。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在过去,泥牛肚子里会放着五谷杂粮,鞭牛过后,居民就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则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 。

【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研究】关于春节民俗文化和春节民俗文化调查研究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