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驾崩,慈禧急调李鸿章淮军入京,命荣禄死守宫门,做法太智慧

同治病逝后的一小时内 , 慈禧太后下令急调李鸿章淮军入京 , 命内务府大臣荣禄严守宫门 , 准备完毕后 , 才召王公大臣入宫 , 雷厉风行的处理完全看不出一丝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情形 。
同治驾崩之后 , 由于没有子嗣 , 对于慈禧来说 , 最大的问题在于 ,
下一颗棋子是谁?
权力由谁掌握 , 其他的问题都可以放在一边 。
同治驾崩,慈禧急调李鸿章淮军入京,命荣禄死守宫门,做法太智慧
文章图片
对于载的死 , 有的说他死于天花 , 有的说他死于梅毒 , 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 , 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我们从翁同龢的记载中可以还原当时两宫太后召见内阁、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集体商议”的情况 , 虽然是两宫太后的共同召见 , 但是实际发言和控制现场的绝对只有慈禧一人 ,
慈安太后沉浸在丧子之痛中还没有回过神来 , 而且秉性木讷的她也不会在这些大问题上和慈禧发生争执

权力欲极重的慈禧 , 完全忘记了丧子之痛与大清祖制 , 第一句话问的竟然是:
“此后垂帘如何?”
现场气氛一片尴尬 , 有大臣小声提醒:“择贤而立 , 然后恳乞垂帘” , 这时候慈禧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再次“垂帘听政”实在是过于猴急 , 当务之急应该是立嗣皇帝 , 因此立即改口说:“以宗社为重” , 然后不等诸王大臣反应 , 立即就表明自己的态度:
“若嗣年长者实不愿 , 须幼者乃可教育”

同治驾崩,慈禧急调李鸿章淮军入京,命荣禄死守宫门,做法太智慧
文章图片
咸丰帝驾崩后与慈安并尊 , 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 , 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 , 形成“二宫垂帘 , 亲王议政”
翁同龢的笔记中记载 ,
当时诸王大臣并未提出任何异议 , 这种局面下似乎也没有谁会和慈禧对着干 ,
紧接着 , 慈禧开始严厉地为自己后面早已准备好的决定作铺垫:“现在一语即定 , 永无更易 , 我二人同一心 , 汝等敬听” , 于是慈禧借着与慈安联合的名义 , 把早已准备好的人选向诸王大臣宣布 ,
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立为嗣皇帝
, 众人虽知慈禧用意 , 但是无不磕头山呼遵旨 。
同治驾崩,慈禧急调李鸿章淮军入京,命荣禄死守宫门,做法太智慧
文章图片
以状元而宰相 , 先后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 , 官居协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 , 慈禧立即安排李莲英率领十六名太监 , 在荣禄的一队卫兵的保护下冒着雨雪出宫接载湉入宫 , 没有多久 , 鲜艳的杏黄轿就把哇哇啼哭的载湉强行抬进宫中 ,
并安排在同治遗体前行礼 , 随后更换衣帽 , 坐上龙椅 , 接受朝贺 , 从此大清帝国进入了“光绪”时代 , “意谓缵道光之绪也” , 也就是继承道光帝传下来的皇位的意思 。
为什么是4岁的载湉 , 而不是其他人?这里面有什么玄机?慈禧为什么坚持立载湉为咸丰帝的嗣皇帝呢?我们可以先看看慈禧与载湉的关系 ,
从父系血脉来看 ,
载湉是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的儿子 , 生于同治十年(1871) , 与同治帝是同一个辈分的兄弟 。
从母系血脉来看
, 醇亲王奕譞的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 结合这两方面 , 慈禧太后可以说既是载湉的伯母 , 又是载湉的姨妈 , 双重血统关系 , 亲上加亲 , 自然肥水不流外人田 。
同治驾崩,慈禧急调李鸿章淮军入京,命荣禄死守宫门,做法太智慧
文章图片
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 , 未曾掌握实权
另外很关键的一点在于 , 按照慈禧的安排 , 载湉由于与同治同是“载”字辈的兄弟 , 因此 , 继承的是咸丰帝的皇位 , 这样一来 , 慈禧太后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太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