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著名配伍:肉桂配黄连则稳,半夏配陈皮则顺,黄芪配党参则固

中药著名配伍:肉桂配黄连则稳,半夏配陈皮则顺,黄芪配党参则固

文章图片

中药著名配伍:肉桂配黄连则稳,半夏配陈皮则顺,黄芪配党参则固

文章图片

中药著名配伍:肉桂配黄连则稳,半夏配陈皮则顺,黄芪配党参则固

文章图片

中药著名配伍:肉桂配黄连则稳,半夏配陈皮则顺,黄芪配党参则固


中药配伍有什么用?它的组成形式是方剂 , 打击对象是各种疾病 , 达到1+1大于2的功效 。
提起中药方剂 , 吃过的人会有苦苦的、怪怪的、臭臭的等印象 。 大家很好奇汤药是如何治病的 , 一堆花花草草、根茎枝叶子实、矿土虫干 , 炮制后混杂在一起 , 熬出一碗深褐色的汤汁 , 里面有打败病症的秘密 。
用一个“参照物”来通俗理解一下:我们知道现代化学药是合成或提取出有效成分 , “点对点”地消灭病毒、细菌、寄生虫、红热肿痛等病情 , 相当于药物成分和病症“单挑” 。 那么中药方剂的药材 , 就是用合力“群殴”病症 , 这个攻上三路 , 那个打下三路 , 还有善后的 , 治病调理一起来 。



虽然中药方剂里不乏独来独往的侠客 , 就是只有一味药的方子 , 如独参汤、天然白虎汤、茅根汤、大补丸、甘草汤等 , 但绝大多数方剂 , 需要用2味药以上的组方 , 这就涉及到中医重要的“不传之秘”——配伍 。
配伍 , 就是2种或2种以上功效相近、相反、相助、相配的药材 , 按一定规律和准则搭配 , 协力取效 , 增效减毒 , 提高疗效的治疗方式 。
中医历来高度重视配伍 , 张仲景在《伤寒论》就说:须合众药之所长 , 又善护其所短 。 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医学源流论》明确:药有个性专长 , 方有合群妙用 。 很多中医名家有中药配伍的“独门见解” , 如《经方用药初探》、《伤寒论辨析》、《经方实验录》等著作 。
配伍 , 不少人知道有“七情” , 就是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恶、相畏、相反 , 但这只是大致方向 , 它有3大铁律:
【中药著名配伍:肉桂配黄连则稳,半夏配陈皮则顺,黄芪配党参则固】


一是首先搞清楚方剂里是治什么的 , 每一味药到底是什么用途 , 即每个药方里的每味药都有用处 , 没有“闲散药”、“混日子药”、“打酱油药” 。
二是搞清楚每个药材的用量是多少 , 药量配比非常重要 , 是大量临床案例的精心总结 , 是中医的“看家本领”和“保底饭碗” , 所以有“不传之秘在于量”的古训 。 有人形象称为:传方不传药 , 传药不传量 , 传量医术抛 。
三是搞清楚煎药的方法、顺序和服用要点 , 熬药用具和加水不能错 , 先煎后下不能乱 , 服用时机不能混 , 搞错了就会前功尽弃 。
那么 , 配伍成方之后 , 有主有次 , 有多有少 , 有攻有守 , 有打有引 , 用中医术语说就是“君臣佐使” , 它体现5个规律和作用 。
1、减毒增效 , 有的药材用现代眼光看是有毒的 , 但放在药方里 , 通过搭配、熬煮、混合反应等方式 , 毒性减弱了 , 变成无毒的了 , 为治病加分 , 不会添乱害人 , 而且具备独当一面的功效 。



2、主次分明 , 有对付主证的主药 , 有辅助主药和对付主证的辅药 , 或针对其余杂证的佐药 , 有制约副作用的佐制、反佐药 , 还有调和引经药 , 各司其职 。
3、调控方向 , 确保主打主攻方向不偏 , 药方凑效 , 而不是配伍药材济济一堂 , 能打的没几个 , 或四处出击 , 反而乱了治病大计划 。
4、有始有终 , 既体现治病初衷 , 但也有专门的药材配伍 , 做查漏补缺、调和和补正工作 , 起到固护作用 , 有利于病体早日康复 。
5、形成模式 , 就是中药里的“药对” , 由药对再组成药方 。 药对有的是根据药性配伍摸索出来的 , 有的是根据生理、脏腑关系鉴别出来的 , 所以就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刚柔并济、动静润燥等说法 。



由此 , 出现了许多高效著名的配伍组合 , 主要有3种形式:
第一种:性质相对的药物配伍 , 在气血、寒热、升降、收散、补泻上建功 , 举两味药组合的例子:
桂枝+芍药 , 调和营卫 , 桂枝汤
香附+高良姜 , 止痛散寒 , 良附丸

肉桂+黄连 , 心肾不交 , 交泰丸
白术+枳实 , 健脾消积 , 枳术丸
第二种:药性相符的药物配伍 , 各有所长 , 效果大增 , 临床应用很多 , 举两味药组合的例子:
厚朴+苍术 , 燥湿行气 , 平胃散
半夏+陈皮 , 化痰顺气 , 二陈汤



枳实+竹茹 , 和胃止呕 , 温胆汤
杏仁+贝母 , 顺气止咳 , 桑杏汤
第三种:药性功效类似 , 使长处更长 , 治病功效倍增 , 举两味药组合的例子:
黄芪+党参 , 补气固气



肉桂+附子 , 温肾回阳
沙参+麦冬 , 生津益肺
柴胡+升麻 , 气分升提
总之 , 中药配伍是一个重要和重点的问题 , 是中医的“不传之秘” , 三大铁律和五大规律只是初步介绍 , 有初步的印象和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