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和冬至的区别有哪些 立冬和冬至的气候是怎么样的

【立冬和冬至的区别有哪些 立冬和冬至的气候是怎么样的】概念区别 。立冬:立 , 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是终了的意思 , 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古时我国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 , 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汉族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 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冬至: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这与地理学的说法一致,意思是指冬至这一天是最阴的一天,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此后要进入最寒冷的时期 。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地域有所不同,现在天文学将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相较于立冬作为冬季开始来说则更为科学 。
时间区别 。立冬:立冬是每年公历的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冬至:冬至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23日之间,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 ,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珍贵”,黑夜最漫长的一日 。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 。就北京市区而言,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 , 而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 。
气温区别 。立冬:立冬过后,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 , 但由于此时地表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 。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冬至:冬至过后,正式进入数九,此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已无秋意,正式进入寒冷的冬季 。比起立冬则更为寒冷,低温更低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 , 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 。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 , 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
风俗区别 。立冬:作为同是冬季的节气,立冬与冬至有许多风俗相同的地方 , 这与我国历史和地域的变迁有关 。立冬作为古时冬季的开始,需行迎冬之礼 。百姓还会贺冬,百姓更换新衣 , 庆贺往来 , 一如年节 。冬至:冬至相较立冬,节日更为隆重 , 风俗沿袭得也更好 。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 , 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 。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 , 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 , 皇帝均有祭天大典 , 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人们还有祭拜祖先、上坟扫墓等各种习俗,而冬至食物则更为丰富,比较出名的除了饺子外,还有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番薯汤果、台湾糯糕、台州擂圆、苏州酿酒、江西麻糍、合肥南瓜饼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