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任应秋,人称“杏林泰斗”,是民国保留中医的关键人物

|国医大师任应秋,人称“杏林泰斗”,是民国保留中医的关键人物

文章图片

|国医大师任应秋,人称“杏林泰斗”,是民国保留中医的关键人物

文章图片

|国医大师任应秋,人称“杏林泰斗”,是民国保留中医的关键人物

任应秋于1914年 , 出生在重庆市江津区 , 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大师、中医教育家 ,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 , 当代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学的标志性人物 。
任应秋的家境很殷实 , 祖父任益恒是江津有名的乡绅 。 所以 , 任应秋4岁就开始启蒙读书 。 他的祖父对他寄予厚望 , 为此重金聘请前清的进士等到家中任教 , 主要学习《十三经》 , 特别是后来得到了著名的经学大师廖季平的悉心指点与传授 , 使任应秋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国医功底 。 这样一对一的精英教育持续了十一年 。

1931年 , 祖父任益恒创办了“江津医学研究社” , 高薪聘请了当地名医刘有余任教 。 任应秋与其他5位族中兄弟一起师从刘有余 , 从此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 在3年的时间里 , 任应秋系统学完了《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和《脉诀》等中医经典著作 。 一般情况下 , 学中医需要5年才能出师 , 但任应秋国学基础深厚 , 加上悟性极高 , 3年就出师了 , 在油溪镇“济世诊脉所”开始独立行医 。 3年后 , 他离开江津 , 辗转沪湘广为拜师求学 。

1936年 , 任应秋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 , 在这里他有幸师从上海名医丁仲英、曹颖甫、陆渊雷和陈无咎诸多中医前辈 , 受益匪浅 , 极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 提升了对中医的认知 , 不仅学业大进 , 而且医术日益提高 。 后来 , 任应秋返回四川 , 自开诊所 , 行医治病 , 很快声名鹊起 , 成为当地的名医 , 尤其以擅治杂症出名 。
有一次 , 他接诊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病人 。 患者感冒之后腹胀 , 一直找不到原因 , 一年的时间走遍了当地的大小医院 , 中医、西医都试过了 , 均没有得到缓解 。 患者非常痛苦 , 日益消瘦 , 找到任老时 , 已经骨瘦如柴 , 风吹可倒 。 经过任老的仔细诊断 , 认为是“胃肠感官神经功能症” 。

三服药下去 , 患者明显得到缓解 , 复诊调方后 , 7天痊愈 。 患者千恩万谢 , 后来成为朋友 , 经常走动 。 这样的案例 , 在他的行医生涯中数不胜数 。 时间一长 , 任老医术高超、擅治疑难杂症的名气越来越大 。 新中国成立后 , 北京中医药大学将其聘请为中医教授 。
【|国医大师任应秋,人称“杏林泰斗”,是民国保留中医的关键人物】任应秋不仅医术高明 , 而且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 。 比如 , 他认为阴阳双方 , 阳为主导 。 他认为对于人体而言 , 阳气至关重要 ,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医学术思想 。 根据此思想 , 他认为临证要阴阳虚实分治 , 这对中风的治疗 , 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 也在临床上收到了非常好的实效 。

此外 , 任应秋在精研《素问》的基础上 , 首次提出了中医运气学说 。 他认为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得非常重 , 对应四季气候的变化都会在人体上得到反应 。 因此 , 他下大力气进行了深入研究 。 任应秋第一次将运气学说的概念发展为一门科学 。 鉴于他的医术高明 , 因此业内称之为“杏林泰斗” 。
任应秋对中国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为中医正名 。 民国时期 , 随着西学东进 , 很多人对中医产生了疑问 , 甚至排斥 。 当时著名的学者 , 中医世家出身的陈寅恪就公开说过:“宁让西医治死 , 也不看中医” 。 受此思潮的影响 , 当时上层有意将中医废除而专用西医 。 在这种情况下 , 任老挺身而出 , 联络国内外中医知名人士 , 积极奔走呼吁 , 提出意见建议 , 同时展示中医的良好疗效 , 在众人多方努力之下 , 终于将中医予以保留 , 任应秋成为保卫中医的关键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