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遇见俞邦”到“俞情未了”——小吃产业里的“致富经”( 二 )


日暮西陲 , 瓦窑民宿里一盏盏灯悠悠亮起 , 淡黄色的微光相互交织 , 青山如黛 , 绿水如腰 。 俞邦村依托青山绿水好景色 , 打造“遇见俞邦”茶社、小吃制作体验餐厅、瓦窑民宿群、儿童微乐园、小吃民俗文化馆等产业融合项目 。
“现在俞邦村已然‘热’起来了 , 但只靠一个村没办法带动整个地区发展 。 ”张卫华说 , 夏茂镇有1600多年历史 , 如今通过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 将全镇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 串点成线 , 展现夏茂镇千年古镇的风貌 , 同时通过“小吃+旅游”模式 , 打造乡村建设样板 。
“而以俞邦村为联建主体的‘俞邦片区’里 , 每个村都有各自的优势 。 ”张卫华介绍 , 长阜村、西街村有红边茶厂、面干厂 , 松林村有龙峰溪漂流 , 东街村有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 , “我们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 , 串点成线 , 整个旅游产业才能做大 。 结合各村优势产业 , 握指成拳 , 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 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 ”
因此 , “俞邦片区”成立夏茂俞邦片区农贸发展公司 , 注册“寻味俞邦”“寻根追味”等商标 , 将各村特色产品纳入品牌旗下 , 同时陆续开发系列文创产品 。
“香之源”面干店主罗奋忠就是受益人之一 。 “除了在国内的线上线下 , 我们的产品还销往国外 , 销路好 , 供不应求 。 ”罗奋忠展示着手里的面干产品 , 笑得合不拢嘴 , “毕竟我们是‘沙县小吃第一村’嘛!”
从“遇见俞邦”到“俞情未了”——小吃产业里的“致富经”
文章图片
直播中 , 罗奋忠在沙县夏茂特产体验店向网友展示自家的拌面产品 。 人民网魏鹏飞摄
“小吃原料种植也是我们在大力推广的产业 。 ”“这是芋子 , 红芽芋 。 ”“这边绿油油的一片是水稻 。 ”观光车上 , 张卫华指着路过的田地如数家珍 。
雨后的田野像只用绿色渲染 ,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般 , 到处翠色欲流 。 眼前的绿更让人联想到丰收 , 就像俞邦村一样 , 生机勃勃 , 充满希望 。
既然大家都外出做小吃去了 , 这满目的绿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 。 ”张卫华为大家解惑 , “夏茂镇党委带领各个村党支部把村里闲置的土地统一流转过来 , 交给合作社经营 , 这样既能保证村民外出做小吃 , 又能够耕地不抛荒 。 ”
从“遇见俞邦”到“俞情未了”——小吃产业里的“致富经”】如今 , 俞邦片区联动的“新风”吹动了村产创收 , 吹来了村民富裕 。 乡村振兴充满希望 , 走出去的年轻人也选择回到家乡 。
从“遇见俞邦”到“俞情未了”——小吃产业里的“致富经”
文章图片
直播时 , 赵煌正与小伙伴们做规划 。 人民网魏鹏飞摄
国家发改委挂村村官、俞邦村村书记助理赵煌细数青年人为俞邦村做的贡献 , 同为青年人的他说 , 青年人回乡推动了村民自治升级换代 , 促进了农特产品网络销售 , 丰富了村里景区业态……“我想这就是年轻人来这儿的意义” 。
青年人与俞邦村双向奔赴齐发力 , 在蜕变中成长、在坚守中创新 。
从“遇见俞邦”到“俞情未了” , 可见其在乡村建设征程上 , 迈出的坚实步伐和一起向未来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