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景色新 马鞍山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当矿坑荒山变身绿水青山 , 当长江两岸“舞”出秀美绿带 , 当生态文明深入人心 , 绿色 , 便不再只是一种颜色标记 , 它成为了马鞍山这座城市追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
绿水青山景色新 马鞍山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两年来 , 马鞍山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 , 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
绿水青山景色新 马鞍山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文章图片
凹山湖夏景 。 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昔日靠山吃山今朝治山护山
61岁的韦宏平是向山镇杜塘村村民 , 向山地区于他而言 , 是童年的回忆 , 也是成年后的凝望 。
“小时候我们都来凹山玩过 , 那时候这里是个深坑 , 很多人在这里采矿 , 我们就在上面远远望着 。 ”站在凹山湖观景平台上 , 韦宏平久久凝望着这个曾经给予他童年回忆的地方 。 巨型深坑不复见 , 取而代之的是平如镜面的凹山湖 , 环绕四周的铁轨还为韦宏平保留了部分记忆 。 没一会 , “哐当哐当”的小火车驶过 , 将记忆拉回了现实 。
曾经 , 这里是马钢的“粮仓”;而今 , 这里是城市的“宝藏” 。 对于像韦宏平这样祖祖辈辈生长在向山地区的人们来说 , 这里的“绿水青山”不仅是子子孙孙的“金山银山” , 更是护佑一方安澜的生态“密码” 。
“过去这里哪有草、哪有花呢 , 灰尘漫天 , 黄土裸露 , 尾砂到处堆 。 ”韦宏平说 , 十几年前 , 向山镇好多地方的路还是典型的乡村小土路 , 宽度还没如今的慢车道宽 , 河道淤泥很多 , 到了下雨天 , 水都会漫上来;路面灰尘重、污染又大 , 绿化、亮化 , 那是想都不敢想 。 可如今 , 满目绿意 , 昔日破败模样早已不见踪影 。
沿着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的小路拾阶而上 , 韦宏平站在了公园的最高处 , 四下望去 , 整治提升后的向山地区正处处焕发生机 。 “这里刚建好的时候我就跟几个朋友骑车来看过 , 大家都感慨 , 变化太大了 。 现在经常有外地的人要来这里 , 问我们凹山湖怎么走 , 这里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 ”
韦宏平觉得 , 凹山湖的高人气都是环境变好带来的 。 “环境变好了 , 来的人才会变多 , 人多了才可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 地方发展了就会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红利 。 ”韦宏平很清楚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利害关系 。
绿水青山景色新 马鞍山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文章图片
陈家村航拍图 。 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环境的改变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效益 , 更能在长期发展中带来收益 。
8月的乙字河两岸 , 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修坡 , 靠西一侧 , 旅游步道的雏形已现;陈家村入口处的石船桥拓宽了 , 11米宽的3跨桥让村民的出行更便捷了;村北侧靠近十二亭桥处 , 一排排新建房屋整齐地屹立在河边……两年来 , 得益于滨江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 , 陈家村的村容村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 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的背后 , 是陈家村为可持续发展所做的种种尝试 。
“8月底 , 横贯陈家村东西方向的纬三路就正式通车了 , 这条长约1.29公里的道路是陈家村打通与外界联系的主干道 。 ”雨山区采石街道陈家村党委书记徐先斌说 , 两年前 , 长江岸线生态整治奠定了陈家圩生态转型的基础 , 经过一系列研究 , 反复论证 , 终于敲定了凸显“水”特色的中坝特色田园精品村规划 。 在这份规划里 , 陈家村受益于滨江田园综合体项目 , 依托天然绿色资源 , 纵深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开启了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