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坚守临床一线!这位普陀“名中医”一心为民为医

本文转自:新民网
为患者看病“从头问到脚” , 喜欢与患者、学生交流中医知识 , 在普陀区中心医院门诊中医科有这样一位主任医生 , 38年坚守临床一线 , 收到过无数的锦旗感谢信、奖状奖杯 , 但他最看重的是还是患者的口碑 。 他有着“名医”光环 , 一心为民为医 , 只愿做好老百姓看病就医的答卷人 。 他就是获评“上海市名中医”称号的普陀区中心医院门诊中医科主任医师沈红权 。
从头问到脚 , 才给开药方
市民张女士患有血小板增多症 , 最高时超标正常值的3倍多 。 经人推荐 , 在沈红权精心医治下 , 她的血小板的指标一直保持稳定 。 “慢性病就是要中医调理 , 我就来看中医了 , 看了几次 , 喝了几副药 , 血小板的指标就下来了 。 我就知道自己找对医生了 。 ”张女士告诉采访人员 , 现在十天左右来复诊 , 血小板指标也一直维持平稳 。
38年坚守临床一线!这位普陀“名中医”一心为民为医
文章图片
为病人把脉
每次复诊 , 沈红权都有一个习惯 , 要从头到脚询问一遍患者的身体情况 。 “问长问短 , 什么都问 。 头晕吗 , 睡眠好吗 , 大便怎么样 , 平时家务做得多不多……只有全部问一遍 , 他才会给我开方子 , 所以效果都很好 。 ”张女士说 。
而在一问一答、一看一想间 , 沈红权问一症而知全局 , 心中已经有了一张对症下药的良方 。 他认为 , 治病就是“答题” , 每一位病人都是摆在医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 考题有难有易 , 但无论难易 , 医者都要答好 。 “老师说要多读题 , 读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题思路 , 诊治亦是如此 。 只要用心去想、去看 , 病人总会有一点思路给你的 , 望闻问切就是找寻解题思路 , 要找到做到效果最好、副作用最低、病人也能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案 。 ”
培养出兴趣 , 才能有作为
沈红权说 , 医者和患者 , 不是分列两方 , 而是相互配合的合作方 。 “治病是一种合作关系 , 医生首先要取得病人的理解 。 我会跟我的病人说 , 药的事情我负责 , 平时的生活细节都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 治疗的本质就是医生和患者间的良好合作 。 ”
38年坚守临床一线!这位普陀“名中医”一心为民为医
文章图片
参与《大咖说健康》线上直播节目
扎根临床一线38年 , 沈红权对内科疾病有着极为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独到见解 。 他将中医治未病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措施 , 形成“三帖药”中医诊疗模式 , 并带领科室开展了室性早搏、脂肪肝和甲状腺疾病等病种的中医药诊疗 。 支持他不断前行的是对中医的浓厚兴趣和被患者信任的自豪感 。 “自己被别人信任 , 这种感觉很美妙 。 读书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 , 但接触到临床之后 , 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治病救人 , 我深深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 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沈红权说 , 做任何一件事 , 尤其是工作 , 把它作为兴趣 , 就会特别有趣 , 也不觉得累 。
砥志研思中医典籍 , 潜心钻研疑难杂症 , 沈红权乐此不疲徜徉在中医浩瀚的海洋中 , 将知识的“海水”化为治愈疾病的“泉水” 。 他曾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专利3项、上海市卫健委管理成果奖1项、上海市中医药成果奖2项、市局级科研课题4项、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银奖1项 。 无数荣誉的背后是他在中医治疗上的赓续传承和开拓创新 。
甘为引路人 , 愿桃李芬芳
“培养一个年轻的中医变成一个合格中医 , 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 我心里有点着急的 。 我必须要在自己能带的情况下培养一批好的、临床上看病比较有效果的年轻人 。 ”沈红权说 , 要培养年轻的中医人 , 首先要激发他们对中医的兴趣 。 沈红权常常鼓励学生们多提问 , 多创新 。 “提问说明他在思考 , 创新说明他钻进去了 , 这就是兴趣和实践相结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