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马庄村:恢复绿水青山 小香包“绣”出大产业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我是2008年嫁到马庄的 。 印象中那时候天空是灰色的 。 自从转型发展后 , 马庄生态环境改善了 , 天空变成了蓝色 , 绿树成荫 , 道路干净 。 香包产业也让大家的口袋鼓了起来 。 ”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负责人厉慧卿对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说 。
马庄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畔 , 这里曾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采煤村” 。 因煤而兴的贾汪区 , 2011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 在此之前 , 这里有着长达130年的煤炭开采历史 。 由于长期采煤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13.23万亩采煤塌陷地、283座裸露荒山的生态欠账 , 成为了贾汪区转型发展之路上必须妥善解决的难题 。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 , 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 近年来 ,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 , 贾汪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 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再造 , 探索出了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马庄村:恢复绿水青山 小香包“绣”出大产业
文章图片
图为潘安湖景色 。 (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邓浩/摄)
据了解 , 贾汪区先后实施了潘安湖、小南湖、商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82个 , 治理面积6.92万亩;通过持续“向荒山进军” , 累计完成绿化造林13.2万亩、荒山绿化2.7万亩 , 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2.3% , 比2011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通过实施“引运润城”工程 , 开挖、疏通河道144条306公里 , 全面打通城市水循环 , 重现了绿水绕城、人水相亲的“泉城”风采 。 贾汪区目前已建成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4个4A级景区 , 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
作为徐州曾经最大的采煤塌陷区 , 潘安湖如今已是“湖阔景美、游人如织”的生态公园 。 湖畔的马庄村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 据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介绍 , 按照“南有周庄 , 北有马庄”的定位 , 马庄村围绕文化、田园、生态、水韵、宜居五个方面 , 实施了民居外立面改造、环村水系景观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提升等工程 。 2019年 , 马庄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整个村庄现在就像花园一样 。 ”毛飞表示 , 依托潘安湖湿地公园 , 马庄村正在推进文旅、农旅深度融合 , 而香包产业则是其中的关键 。
就在厉慧卿嫁到马庄的那一年 , “徐州香包”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当时的厉慧卿没有想到 , 此后她会和小小的香包结下不解之缘 。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马庄村:恢复绿水青山 小香包“绣”出大产业
文章图片
图为马庄村生产的香包 。 (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邓浩/摄)
“以前我在家里收入几乎为零 。 村里的香包产业发展起来以后 , 现在我们家人均年收入能到4万元 。 我既能在家里照顾孩子 , 还能多赚钱 , 一举多得 。 ”厉慧卿告诉采访人员 , 她的师父王秀英奶奶是省级非遗传承人 , 如今她自己也成为了区级非遗传承人 。
近年来 , 马庄村锚定“徐州香包”精准发力 , 将这一特色产业逐渐做强做优 。 据了解 , 2021年马庄村香包销售额达到800余万元 , 村集体收入达到500余万元 ,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 , 香包品种也从原来的较为单一拓展到了80余个 。 香包产业不仅带动解决了周边3000多人的就业 , 也让大量的远方游客慕名而来 。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马庄村:恢复绿水青山 小香包“绣”出大产业
文章图片
图为85岁的王庆荣奶奶在绣香包 。 (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邓浩/摄)
“以前是大家来马庄买香包 , 现在我们不断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 变成了大家见到香包来马庄 。 ”毛飞笑着对采访人员说 , 下一步马庄村准备借助“元宇宙”来销售香包 , 还会在香包上绣上二维码 , 并融入文化元素 , 更好地进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