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从写作到出版历经44年 李时珍墓前“科学之光”牌坊熠熠生辉

《本草纲目》从写作到出版历经44年 李时珍墓前“科学之光”牌坊熠熠生辉】本文转自:长江网
《本草纲目》从写作到出版历经44年 李时珍墓前“科学之光”牌坊熠熠生辉
文章图片
李时珍雕塑熊松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采访人员叶军王玮琦
“狗尾草原来可以治皮肤病 , 煮绿豆汤最好把绿豆炒一下”——《本草纲目》单方11096个 , 这只是其中的两个 。 8月18日 , “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武汉都市圈探访团来到蕲春李时珍纪念馆 , 探访团员们叹服于《本草纲目》的博大精深 , 也为它的平易亲民感到惊讶 。
“望父全儿志 , 至死不畏难”
“这是紫河车 , 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叶一枝花;这是半边莲 , 是蛇所惧怕的植物 。 这是何首乌 , 原名交藤 , 《本草纲目》首次用到何首乌的名字 。 这是一个人名 , 据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岁……”在本草碑廊上 , 李时珍纪念馆馆长胡庆华向探访团成员们介绍 , 这里有选自《本草纲目》的草木类药物128种 , “都是根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画而刻印的” 。
“原来这是李时珍画的啊”“《本草纲目》好有意思啊”“蒲公英原来叫黄花地丁”“没想到茉莉花根竟是有毒的 , 可使人昏迷” , 探访团员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
“身如逆流船 , 心似磐石坚 , 望父全儿志 , 至死不畏难 。 ”这首诗是李时珍当年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时 , 写给父亲以表心迹的 。 在李时珍生平事迹陈列室 , 胡庆华向探访团成员们介绍说 , 如果当初李时珍盲目遵从父命 , 年复一年考科举 , 今天我们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纲目》了 。
李时珍 , 字东璧 , 公元1518年出生于蕲州一个医药世家 。 14岁考取秀才 , 但连续三次乡试 , 都未中举 。 因为幼时体弱多病 , 加之家庭环境熏染 , 他向往弃考从医 。 但是明朝“万般皆下品 , 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比较浓厚 , 医生属于三教九流之辈 , 不受尊重 , 所以父亲李言闻一直不同意 , 仍然寄望他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光耀门楣 。 李时珍参加第三次乡试前生了一场病“骨蒸热” , 卧床不起 , 病情危重 , 父亲用两剂黄芩汤使他转危为安 , 这更坚定了李时珍从医的决心 , 他遂写诗言志 , 终于得到父亲同意 , 从此确定以医药之学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
《本草纲目》从写作到出版历经44年 李时珍墓前“科学之光”牌坊熠熠生辉
文章图片
李时珍纪念馆馆长胡庆华向探访团讲解熊松摄
毕生倾心著“本草” , 矢志不移救苍生
胡庆华介绍 , 在父亲的的言传身教下 , 李时珍的医术飞速进步 , 许多沉疴旧疾经他诊治药到病除 。 富顺王宠爱庶子 , 想废掉嫡适子的王位继承权 , 恰逢适子患病 , 李时珍进献汤药 , 说:这服药叫“附子和气汤” 。 一语双关 , 令富顺王幡然醒悟 , 仍立适子为王位继承人 。 楚王嫡子突然休克 , 也幸得李时珍及时救治 , 挽回性命 。 楚王将他推荐给朝廷 , 朝廷授予他太医院判一职 。 但在北京太医院任职一年后 , 李时珍就辞官还乡 , 开始写作《本草纲目》一书 。
李时珍曾自述写《本草纲目》的原由 , 他认为书犹药也 , 《本草》等医药典籍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 , 但错误之处不少 , 所以立志对明代之前的药典进行全面修订 , 以补正错漏、偏讹之处 。 他钻研历代医学名典 , 遍读古今经史百家书籍 , 史称“读书十年 , 不出户庭” 。 又长期深入民间 , 足迹到达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河南与河北等地 , 走遍大半个中国 , 寻医访药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所有这些经历都凝结到《本草纲目》的创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