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它们是5亿年前的人类祖先?这项研究有了新发现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5年前 , 一种长着尖刺、表皮皱巴巴 , 仿佛张着血盆大口的动物 , 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登上了《自然》封面 。 而更有冲击力的 , 则是这张封面背后的故事 。
当时的一项研究认为 , 这种名为“皱囊虫”(Saccorhytus)的微体生物是最原始的后口动物 。 由于后口动物包含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头索动物、尾索动物以及最关键的脊椎动物 , 因此这些来自5.35亿年前寒武纪的动物也被认为是人类的原始祖先 。
《自然》:它们是5亿年前的人类祖先?这项研究有了新发现
文章图片
▲2017年的《自然》封面文章提出皱囊虫是最原始的后口动物(图片来源:JianHan/DinghuaYan)
但现在 , 这个故事可能要被改写了 。 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安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提出 , 皱囊虫很可能不属于后口动物 , 而更可能是原口动物中的蜕皮动物 。
《自然》:它们是5亿年前的人类祖先?这项研究有了新发现
文章图片
首先要知道的是 , 将皱囊虫归类为后口动物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可以看见 , 在皱囊虫嘴巴周围排列着大量突起的刺与孔 , 这些结构被解释为后口动物的关键原始特征:腮孔 。
不过 , 在最新论文的研究团队看来 , 这样的证据显得有些单薄 。 为此 , 他们从陕西省的寒武纪地层中收集到数百枚保存完好的皱囊虫化石 , 并且通过X射线成像重建出皱囊虫的三维数字模型 。
《自然》:它们是5亿年前的人类祖先?这项研究有了新发现
文章图片
▲最新研究绘制的皱囊虫三维艺术复原图(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由此 , 研究团队得以看清皱囊虫内部与外部微观结构的特征 。 他们通过进一步分析提出 , 此前被认为是腮孔的结构并不是皱囊虫生前就有的 , 而是带刺的骨板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磨损的产物 。
此外 , 研究还揭示了皱囊虫的一些关键特征 , 例如它们的表面是角质层而不是上皮组织、角质层表皮不含有纤毛、环口的辐射对称排列结构等 。 这些特征都说明 , 皱囊虫与蜕皮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
《自然》:它们是5亿年前的人类祖先?这项研究有了新发现
文章图片
▲对皱囊虫化石解剖结构的分析(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蜕皮动物是原口动物的一支 , 在我们熟悉的动物里 , 蛔虫、水熊虫、三叶虫、蜘蛛、昆虫、虾、蟹等都属于蜕皮动物 。 目前 , 皱囊虫在蜕皮动物中的具体分类位置尚不确定 , 但这项研究能告诉我们的是:皱囊虫为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增添了全新类型 , 而最原始后口动物的搜索或许要另辟道路了 。
参考资料:
[2]Newevidenceprovessaccorhytusisecdysozoan.RetrievedAug.17th,2022from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61928
《自然》:它们是5亿年前的人类祖先?这项研究有了新发现】[3]蜕皮动物体构起源研究取得进展.RetrievedAug.18th,2022fromhttps://www.cas.cn/syky/202208/t20220818_4844871.shtml
更多推荐
《自然》:它们是5亿年前的人类祖先?这项研究有了新发现
文章图片
《自然》:它们是5亿年前的人类祖先?这项研究有了新发现
文章图片
《自然》:它们是5亿年前的人类祖先?这项研究有了新发现
文章图片
《自然》:它们是5亿年前的人类祖先?这项研究有了新发现
文章图片
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