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秋风吹起的丰收季

本文转自:中国消费者报
处暑 秋风吹起的丰收季
文章图片
■本报采访人员黄劼文/摄
处暑 , 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 , 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 , 即小暑、大暑、处暑 , 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 。 “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 , 立秋之后才是处暑 , 暑热时间比较长 。 暑天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 。 “三暑”(小暑至处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 , 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 , 伏天到;伏天消 , 暑将尽 。 元代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 , 止也 , 暑气至此而止矣 。 ”“处”是终止的意思 , 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 暑气将结束 。
“离离暑云散 , 袅袅凉风起……”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处暑节气的诗句 , 非常恰当地写出处暑时的气候特点 。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紧跟着立秋的节气 。 处暑之后 , 暑意渐消 , 凉秋渐至 , 此时 , 天上的云彩舒展自如 , 田野里金黄麦穗成熟 。 春华秋实 , 处暑前后 , 是一个秋风吹起的丰收季节 , 从北方到南方 , 传统的习俗仍在传承 , 新习俗也在出现 , 在广东、浙江沿海 , “开渔节”成为处暑节气前后重要的仪式及活动 。
送夏迎秋数丰收
处暑之前 , 虽已立秋 , 但气温并没有变化多少 , 有些地方还越来越炎热 。 处暑到来 , 才是真正离开酷热暑天了 。 这时候 ,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 很多农作物和瓜果慢慢步入成熟期 。 在农村 , 得赶快抓紧采摘成熟的农作物 , 被人们称为“抓农” 。 “抓农”其实也是一种进行田间管理的劳作 , 如对水稻施肥、除草等 。 正如“处暑谷渐黄 , 大风要提防”说的 , 因为此时令温差会变大 , 农作物在白天吸收了田间的养分后 , 会在晚上进行储存 , 使得成熟加快 。 从处暑开始 , 便可收获农作物 。 “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等很多谚语 , 都是暗示在这个时节该收获农作物了 。
广东民俗学者张跃虎向采访人员解读处暑的“三候”:“一候鹰乃祭鸟”是说到了处暑时节之后 , 老鹰最为活跃 , 十分喜爱捕食猎物 , 这时候的老鹰开始大量捕捉鸟类;“二候天地始肃”指的是到处暑之后就是真正的秋天 , 这时候在大自然中 , 树木和天地万物开始慢慢步入凋零的季节 , 特别是树木会开始落叶 , 树枝也会慢慢变为光秃秃的样子 , 代表着秋天真正来临;“三候禾乃登” , 禾是对稻、粱等农作物的总称 , “登”是指登上餐桌的意思 , 即意味着成熟 。 这时候的稻谷和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 , 会慢慢登上人们的餐桌 。 处暑分“三候”表达的是一种自然规律 , 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智慧 。
处暑在中元节前后 , 很多习俗都和中元节有关 , 比如祭祖迎秋的活动 。 在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农村 , 还有庆祝中元节的民俗活动 , 俗称“作七月半” , 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 , 举行放河灯等普渡布施活动 。 北方有些地方 , 会在处暑这天“吃鸭子” , 因为有说法“七月半鸭 , 八月半芋” 。 古人认为 , 农历七月半 , 是鸭子肉最为肥美和嫩滑可口的时候 。 在江苏地区 , 人们会自己动手做鸭子吃 , 也会把鸭肉送给邻居 , 其寓意是“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
到了处暑时节 , 有的地方会拜祭土地爷 , 因为这时候正好是农作物的收获季节 , 农户们会举行各式各样的仪式来祭拜土地爷 , 有的杀猪宰羊 , 把猪肉、羊肉送到土地庙 , 祭拜土地爷 , 有的则是把旗幡插到田地中间 , 表示对土地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