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有深浅,则刺有深浅,盘点《内经》中病位深浅的十三种针刺方法

我们都知道 , 疾病的病位有深有浅 , 那么接受针灸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 。 病位深的需要深刺 , 病位浅的需要浅刺 。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病在脉 , 调之血;病在血 , 调之络;病在气 , 调之卫;病在肉 , 调之分肉;病在筋 , 调之筋;病在骨 , 调之骨 。 ”也就点明了疾病有在皮、脉、肉、筋、骨这五个不同层次的区别 。
那么 , 刺法肯定也需要加以区别了 。 正如《素问·刺齐论篇》中讲的:“刺骨者无伤筋 , 刺筋者无伤肉 , 刺肉者无伤脉 , 刺脉者无伤皮 , 刺皮者无伤肉 , 刺肉者无伤筋 , 刺筋者无伤骨 。 ”即疾病在不同的病位 , 刺法就应该只针刺这个层次 , 切勿伤及其他 。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不同的刺法 。
穴有深浅,则刺有深浅,盘点《内经》中病位深浅的十三种针刺方法
文章图片
1.毛刺
毛刺出于《灵枢·官针》篇章中:“毛刺者 , 刺浮痹皮肤也 。 ”对于病邪在浅表的皮毛部 , 需要用浮浅的刺法来治疗 , 如拔毛状 , 这种刺法称为“毛刺” 。 这里的“浮痹皮肤”指的皮肤麻木或不仁或疼痛的病证 。
操作方法是用5分至1寸短毫针轻浅疾速点刺病变部位(经穴或者阿是穴) , 针尖不透皮 , 勿使出血 , 即“刺毫毛腠理无伤皮” 。 也可用多根细短毫针缠在一起 , 针尖平齐 , 迅速点刺皮表 , 切忌不要使皮肤出血 。 过去用镵针 , 现代多采用梅花针 。
毛刺主要用于治疗皮肤麻木或不仁或疼痛的病证 。
2.直针刺
直针刺在《灵枢·官针》中这样描述:“直针刺者 , 引皮乃刺之 , 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 ”也是一种浅刺的针刺方法 。 现代多称为沿皮刺或横刺 。
操作方法是先持捏起针刺部位两旁的皮肤 , 使针刺部位皮肤隆起 , 然后将针沿皮刺入 , 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
直针刺可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的病证 。
3.半刺
半刺在《灵枢·官针》中这样描述:“半刺者 , 浅内而疾发针 , 无针伤肉 , 如拔毛状 , 以取皮气 , 此肺之应也 。 ”
操作方法为:用短的毫针迅速浅刺透皮 , 不伤及血络、肌肉 , 迅速出针不留针 。 刺得浅 , 出针快 , 好像拔毛一样的针刺法 。
半刺主要通过孙脉、络脉和经脉以调整脏腑功能 , 通行气血 , 平衡阴阳 , 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 同时也可治疗某些皮肤病 。
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均可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泄泻、咳喘发作期,肌体麻木、关节扭伤及面瘫等病症 。
穴有深浅,则刺有深浅,盘点《内经》中病位深浅的十三种针刺方法
文章图片
4.豹文刺
豹文刺在《灵枢·官针》中这样讲:“豹文刺者 , 左右前后针之 , 中脉为故 , 以取经络之血者 , 此心之应也 。 ”豹纹刺是刺络出血法是一种 。
主要操作方法是在患部前后左右的血脉针刺出血 , 以其针时出血 , 痕若豹纹 , 故名豹文刺 。
因心主血脉 , 所以豹文刺法应心而用于治疗与心有关的血脉瘀阻等病证 。
5.络刺
络刺在《灵枢·官针》中这样讲:“络刺者 , 刺小络之血脉也 。 ”
其操作方法是在所针刺部位寻找细小的血管 , 消毒皮肤之后 , 使用三棱针或者皮肤针迅速刺破血络 。
络刺法多用于实证、热证 。
6.赞刺
赞刺在《灵枢·官针》中这样讲:“赞刺者 , 直入直出 , 数发针而浅之出血 , 是谓治痈肿也 。 ”
操作方法是在患处将三棱针直入直出 , 反复多次地浅刺 , 使患部出血 。
赞刺主要用于治疗痛肿 。
豹文刺、络刺、赞刺均适用于实热证和瘀血证和急症 , 其作用功效相当于现代针刺法的三棱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