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哪些防疫的小细节是老年人最容易忽视的?( 二 )


文章插图
资料图
科学锻炼:
疫情期间进行室外锻炼,一定要遵循当地的疫情管理措施,切记不要违反禁令,擅自外出锻炼。锻炼时,要注意运动的环境、强度和方式。
环境:运动时,主动与他人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避开人多的时候。避免进行群体性的体育项目,如广场舞等。
强度:老年人适合低强度运动,时间也不可过长,循序渐进,微微出汗即可。
方式:老年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力、自我生活能力和疾病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除了常见的快走、慢跑等运动外,也推荐试试太极拳和八段锦。
在锻炼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一忌空腹。老年人新陈代谢慢,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切忌空腹运动,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外出运动前应喝些热饮料,如牛奶、蛋汤等,以补充水分、增加热量,加速血液循环。
二锻炼前要预热。老年人肌肉相对来说比较松弛,关节韧带僵硬,四肢功能不协调,建议在锻炼前应轻柔地活动躯体、扭动腰肢、活动关节,先做5~10分钟的热身活动,再开始运动,以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事故。
三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户外运动要随身携带相关药物,以及糖果或饼干,防止低血糖,运动前后监测血压、血糖变化。
四不建议老年人清早起床后就马上至户外锻炼。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会升高的更明显。加之,一夜没有喝水,而且呼出不少水分,清晨血液黏稠度高。对于有动脉粥样斑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此时斑块容易破裂,导致心肌梗死、脑中风甚至猝死。因此,建议老年人晨练时间适当推迟一些,以免诱发心脏血管疾病。
在疫情防控时期如果不宜户外运动,可以在室内运动起来,每日累计运动40~60 分钟 (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整理放松)为宜。运动过程中最好佩戴运动手环对心率和血压做监护,确保运动的安全性。
充足睡眠:
充足良好的睡眠与休息,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增强免疫力。
一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每天应保持7至8小时睡眠,一般不应低于6小时。
二是规律作息。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按时睡、按时起。23点至次日凌晨3点时是进入深睡眠的最好时间段。切忌熬夜,熬夜后要及时补充睡眠。
三是健康的睡前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吃得过饱、摄入浓茶、咖啡等。
四是要注意预防“空调病”,空调每运行2~3小时,开窗通风20~30分钟,室温保持在25~26度,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8度,避免冷风直吹身体,注意关节处的保暖。
疫情常态化,哪些老年性疾病不能耽误必须及时就医?
疫情期间,广大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对到医院就诊,在心理上比较抵触,不时出现老年患者有病不看,自己硬撑的现象,从而延误了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一般而言,老年患者出现了急性外伤、骨折、泌尿系结石、急腹症等外科疾病时,往往会及时就诊。但很多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由于久病成“良医”,对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早期或发作先兆,不够敏感,易于忽视,贻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具体而言:
一是心脑血管疾病,此类疾病的老年患者众多,在季节更替、气候变化,外界刺激、情绪波动等情况下,甚至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相关不典型症状,比如头昏、乏力、胸闷、心慌、血压波动等,应及时就诊,排除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二是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不能因为害怕疫情,自行处理。应积极至医院就诊,通过专业判断,是单纯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或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性发作(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普通肺炎等),还是新冠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