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疾控提醒您】夏秋时节又到蜱虫活跃期,外出游玩,谨防“发热伴”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夏秋时节 , 外出游玩、到户外草坪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 而此时 , 也是各类小动物繁殖旺盛、活动频繁的时候 。
也是蜱虫的活跃期 , 别看蜱虫小小的却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 , 可以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莱姆病 , 斑点热 , 新疆出血热等 , 严重时可以致命!
【北京疾控提醒您】夏秋时节又到蜱虫活跃期,外出游玩,谨防“发热伴”】今天疾控专家主要讲讲如何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北京疾控提醒您】夏秋时节又到蜱虫活跃期,外出游玩,谨防“发热伴”
文章图片
新的病毒和新的疾病
在2006年 , 科学家发现我国东部部分省份有无形体(一种细菌)引起的疾病 , 症状为发热、血小板减少和/或白细胞减少 。
很快 , 科学家鉴定出新的病原体 , 它就是布尼亚病毒目白蛉纤细病毒科班达病毒属的大别班达病毒 。 主要通过蜱虫传播 , 人和人之间也可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 之后一系列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随之开展 。
【北京疾控提醒您】夏秋时节又到蜱虫活跃期,外出游玩,谨防“发热伴”
文章图片
症状和后果
感染这种新的病毒后 , 一般要经过1周~2周(潜伏期) 。 然后突然急性起病 ,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 , 体温多在38℃以上 , 重者持续高热 , 可达40℃以上 , 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 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 , 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 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
【北京疾控提醒您】夏秋时节又到蜱虫活跃期,外出游玩,谨防“发热伴”
文章图片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 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 , 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 , 预后较差 。 近十年的统计结果显示病死率约5% , 住院患者病死率可高达10%~30% 。
【北京疾控提醒您】夏秋时节又到蜱虫活跃期,外出游玩,谨防“发热伴”
文章图片
新病毒是如何传染给人的
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 但病人的血液、体液也含有大量病毒 , 可以造成人际传播 。
1、该病可通过蜱虫叮咬导致人类感染发病 , 50%以上的病例存在蜱叮咬史 。 长角血蜱是我国的优势蜱种 , 北京郊区或是一些低矮灌木丛也存在蜱虫 , 不能排除传播的风险 。
【北京疾控提醒您】夏秋时节又到蜱虫活跃期,外出游玩,谨防“发热伴”
文章图片
2、直接接触SFTS病人血液和体液可能感染 , 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 但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 出血期的SFTS病人或因感染SFTS死亡的病人尸体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含有大量的SFTS病毒 , 具有传染性 , 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下 , 直接接触上述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能引起感染 。
【北京疾控提醒您】夏秋时节又到蜱虫活跃期,外出游玩,谨防“发热伴”
文章图片
流行的范围
报告的发病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 近几年全国每年的发病人数约2000例左右 。 病例主要集中在河南 , 山东 , 湖北 , 安徽 , 浙江 , 辽宁 , 江苏 。 但病例报告地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 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份出现病例 。
【北京疾控提醒您】夏秋时节又到蜱虫活跃期,外出游玩,谨防“发热伴”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中国CDC2020年统计数据)
如何预防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征
1、尽量不要到树林和灌木层林中去活动 , 且尽量少在这些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停留 。 如果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必须进入树林和灌木丛林 , 进入前应着长衣长裤 , 扎紧裤腿和袖口 , 避免被蜱叮咬 。 还可以喷涂避蚊胺之类的昆虫趋避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