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常见症状的针灸取穴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诊断出来 , 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 很多以前少见的疾病 , 现在也逐渐成为常见病 。 中风就是其中一个病 , 并且越来越常见 。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疾病最容易引起中风 , 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梗塞性中风 , 西医称为脑出血和脑梗塞 。 发病急骤 , 病情严重 , 损伤部位不同引起的症状不同 。 在过了急性期后 , 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后遗症状 , 如偏瘫、吞咽障碍、手脚畸形等等 。
我们都知道针灸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最常用方法 , 也是最能有效改善后遗症状的疗法 。 下面我们就将常见的后遗症状取穴方法介绍一下 。
中风后遗常见症状的针灸取穴介绍
文章图片
1.偏瘫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 , 以同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 。 轻度偏瘫病人可以活动 , 但是走起路来 , 往往上肢屈曲 , 下肢伸直 , 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 , 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 , 叫做偏瘫步态 。 严重的患者常常卧床不起 , 完全丧失一切生活的能力 。
中风后遗常见症状的针灸取穴介绍】临床上按照偏瘫的程度 , 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 。 轻瘫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减弱 , 肌力大约为4~5级 , 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症状重 , 肌肉力量更低 , 约为2~4级;全瘫: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 肌力约为0~1级 。
所以 , 针灸治疗主要是恢复肢体肌力和调整畸形为主 。 针灸取穴以阳明经络穴位为主 , 因为阳明经多气多血 , 常见取穴有: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风市、梁丘、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 。
常规针刺 , 留针30分钟 , 每日一次 。
中风后遗常见症状的针灸取穴介绍
文章图片
2.吞咽障碍
中风损伤了脑干中的舌咽神经会引起吞咽障碍 , 主要是指食物不能顺利通过口、咽、喉、食道 , 进入胃部的一种症状 , 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 。 吞咽障碍可影响进食从而影响身体吸收营养物质 , 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 , 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
对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 , 根据“经脉所过 , 主治所及”及腧穴“穴位所在 , 主治所在”的原理 , 可远近选穴组方 , 中风后“舌强不语”“类噎膈”多为气、血、痰、瘀阻塞经脉 , 致经筋、经脉失濡养而致 。 针刺治疗于相应穴位可以活血化瘀祛痰 , 调节咽部神经功能的重建 , 从而改善吞咽能力 。
取穴主要以“舌三针”为主 , 常用选穴为:风池、翳风、完骨、舌三针 。
舌三针定位:廉泉穴及左右旁开各1寸 。
廉泉穴定位:位于人体的颈部 , 当前正中线上 , 结喉上方 , 舌骨上缘凹陷处 。 在颈部正中线与喉结正上方横皱纹交叉处 。
操作方法:选用1.5寸的毫针 , 风池穴、完骨穴针尖向对侧下颌角方向直刺 , 缓慢进针约1.2寸 , 翳风穴向对侧翳风穴透刺 , 进针约1.2寸 , 行小幅度的提插捻转 , 针感感传至咽喉部为佳;每10分钟行针1次 , 每次每穴行针约30秒 。 廉泉穴针刺时让患者稍稍头后仰 , 充分暴露颈部 , 针尖向舌根部直刺 , 进针约1.3寸即可 , 可不提插捻转 , 其余二穴操作同廉泉 , 留针30分钟 。
中风后遗常见症状的针灸取穴介绍
文章图片
3.面瘫
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 由中风引起的面瘫属于中枢性面瘫 。 主要是由于面神经核上行通路的部位受损引起 , 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 , 睑裂以上能皱眉、提眉、闭眼、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相同 , 没有额纹变浅或消失 。 常伴有面瘫同侧肢体瘫痪、腱反射异常 , 没有味觉、泪液、唾液分泌障碍、听力没有明显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