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人就有1人患心理疾病,在这里把“内心”说与人听

一位女士 , 情绪低落 , 反复抑郁 , 遂打开手机拨出一串数字 。 电话一头 , 接线员发现这位女士的表达时而清醒时而混乱 , 经判断后否认既往精神疾病史 。 随后 , 这位女士向接线员哭诉自己原生家庭不幸、婚姻失败、工作失意等遭遇 , 接线员积极倾听 , 陪伴该女士宣泄积压的情绪 , 对她过往的成长创伤事件及情绪体验重新梳理 , 在线指导她进行放松训练 , 为她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咨询的积极作用 。
上述女子拨通的是福田区24小时心理健康热线 , 其背后是福田区构建的一整套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体系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为了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平和理性、积极向上的心态 , 让人们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 , 能更方便地找到心理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士 , 消除病耻感 , 及时寻求帮助 , 化解心理危机 。 ”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福田区心理健康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向莹君介绍 。
每6人就有1人患心理疾病,在这里把“内心”说与人听
文章图片
每6人中 , 就有一人有心理疾病
“现在我们一说起公共卫生 , 很多人仅理解为传染病防治 。 但实际上传染病防治只是公共卫生领域部分内容 。 心理疾病的防治、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 同样是公共卫生领域重要一环 。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 从业10余年的向莹君说 。
统计数据显示 , 成年人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大约为16.57% , 也就是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心理疾病 。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 , 福田区也在深圳市率先成立了心理健康中心 , 大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
“心理疾病的起因很复杂 , 既有先天性遗传因素 , 也有后天性的社会家庭因素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能够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 进行及时心理干预 , 避免心理疾病更加严重 。 ”向莹君表示 。
每6人就有1人患心理疾病,在这里把“内心”说与人听
文章图片
自2014年开始 , 福田区将“阳光心理、幸福福田”项目纳入政府民生实事 , 设立24小时服务心理健康热线 , 在深圳率先将心理健康服务送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 。 目前 , 心理健康热线已经公布到每一所学校 , 不少心理危机得到成功化解 。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 , 福田区为居民提供1249人次心理援助服务 , 为一线防疫人员提供1433人次心理援助服务 , 以及5347人次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 。
近年来 , 福田区心理健康中心为全区新入学的初一、高一新生开展心理测评 ,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 为全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阳光姐姐”微信好友 , 进行24小时心理咨询微信服务(语音、视频) 。 截至目前 , “阳光姐姐”微信咨询号已添加1000余人 , 咨询368人次 , 推送心理健康科普知识152次 。 福田区还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学校摸排 , 在疫情防控期间对40名心理健康高危学生进行及时干预 。
集中隔离场所心理咨询师24小时驻点
每6人就有1人患心理疾病,在这里把“内心”说与人听】一位50岁男性入住福田区一家健康驿站隔离 。 入住多日后 , 他突然觉得自己下肢无法动弹 , 出现多次摔倒的症状 。 他惊吓不已 , 情绪接近崩溃并哭泣 , 于是主动求助医务组 。 作为隔离酒店的驻点心理咨询师 , 吴秀玲接受了任务 。
吴秀玲回忆 , 当时这位先生情绪崩溃 , 说自己尝试几次站立但都失败了 , 上厕所也要爬着去 。 于是 , 她让他深呼吸 , 引导他身体放松 , 并通过询问了解到他以往并没有精神相关病史 。 她判断对方是癔症发作 , 也就是因为一些心理因素引起了身体不适 。 于是 , 她采用催眠的办法帮助对方缓解情绪 。 她让对方在床上躺下 , 用手机手电筒的光束在腿部来回摆动 , 并用语言提示对方经过光束对身体进行深度知觉与扫描后 , 腿部功能逐渐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