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被发现后……

幽门螺杆菌被发现后……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丁思月
幽门螺杆菌曾经是个非常生僻的专业名词 , 只有少数消化科医生和科研人员会关注 。 但是近年来 , 幽门螺杆菌却日渐火爆 , 相关检查也出现在各种常规体检中 。 体检后 , 许多人拿着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体检结果不知所措 。 幽门螺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该怎样治疗呢?
认识历史曲折而漫长
幽门螺杆菌大有来头 , 它与人类的关系最早可溯源到5300年前 。 1991年 , 一个铜器时代的人类木乃伊在冰川中被偶然发现 , 科学家在他的胃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证据 。
人类认识幽门螺杆菌的历史曲折而漫长 。 早期 , 人们一直认为胃液为强酸环境 , 不可能有细菌生存 。 直到1875年 , 一位德国解剖学家发现胃黏膜有螺杆状细菌存在 。 在这之后的100年中 , 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或学者 , 曾先后发现并报道胃黏膜表面这种螺旋状细菌 , 但由于各种原因 , 都与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擦肩而过 。 1982年 , 澳大利亚的病理学家Robin Warren和内科医生Barry Marshall合作 , 终于在实验室中成功分离、培养出了这种螺杆状细菌 。 但是两人的研究结果受到了当时医学界主流医生的质疑 。 Marshall医生四处碰壁 , 一怒之下 , 亲自喝下了一杯含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 。 几天后 , 他在自己身上成功诱导出了急性胃炎 。 在此之后的10年间 , 经越来越多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证实 , 医学界才逐渐接受幽门螺杆菌的概念 。 1994年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指南 , 承认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 , 建议使用抗菌素治疗 。 2005年 , Marshall和Warren因为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不过 , 医学界历史上也曾出现幽门螺杆菌利弊之争 。 Martin J. Blaser教授认为幽门螺杆菌菌株有好坏之分 , David Y. Graham教授则认为 , “唯一好的幽门螺杆菌是死的幽门螺杆菌” 。 经过医学界的不断研究和验证 , 最终《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指出 , “建议治疗所有感染者 , 除非有抗衡因素” 。 至此 , Blaser教授的观点错误 , Graham教授的观点成为国际共识 。 这场争议终于落下帷幕 。
出现症状及时检查和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 , 临床研究发现95%的十二指肠溃疡、7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 幽门螺杆菌长期慢性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 1994年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定为I类致癌物 。 2016年 , 《柳叶刀》杂志子刊Lancet Global Health发表文章指出 , 根据2012年全球肿瘤发病数据 , 对感染性致癌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 发现幽门螺杆菌高居榜首 , 与77万例恶性肿瘤的发病相关 。 而我们熟知的人乳头瘤病毒HP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只能屈居2~4位 。 其中 , 89%的非贲门胃癌(约占全部胃癌的78%)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 。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何兴祥介绍 ,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分为粪口传播、口口传播和医源性传播三种方式 。 幽门螺杆菌按这三种途径传播的原因为 , 感染者胃黏膜更新脱落 , 通过胃肠道随粪便排出 , 接触可引发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唾液、呕吐物、牙斑中均可检测出该细菌;医疗器械受污染也会引起幽门螺杆菌传播 。
那么 , 感染幽门螺杆菌时会有哪些症状呢?
【幽门螺杆菌被发现后……】早期的幽门螺杆菌会出现因消化不良引发的早饱、涨肚、嗳气 , 大便不成形、解不净、不规律以及口腔异味等症状 。 另外 , 若经常感到饥饿、流口水 , 在排除甲亢、中风等疾病后 , 可以考虑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 感染进一步加重的话 , 患者会出现胃部胀痛 , 身体突然消瘦、贫血 , 以及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