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枣子的甜蜜之旅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一颗枣子的甜蜜之旅
文章图片
划枣机替代了划丝刀 , 王学农亲自示范给青枣划丝 。 人民网王锐摄
蜜枣 , 是侯村的特产 。
每年到了立秋前后 , 宣城市郎溪县凌笪镇侯村的蜜枣大户王学农 , 就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 从采摘到制作 , 前后得忙上20来天左右 。
手工采摘、手工划丝、手工熬制、手工成型……一颗蜜枣从树上摘下来到分级包装 , 要经历110个小时 。 对于王学农来说 , 这110个小时 , 是一颗枣子的甜蜜之旅 。
今年56岁的王学农 , 打小就喜欢吃枣 。 上世纪80年代 , 18岁的他被送到村办蜜枣厂学徒 , 本爱琢磨的他 , 一年下来 , 剪枝、划丝、蒸煮等活儿 , 样样精通 。 打那以后 , 王学农就成了侯村蜜枣制作技艺的接班人 。
一颗青枣 , 如何一步步变成晶莹剔透的蜜枣?采访人员带着疑问 , 在王学农的蜜枣场找到了答案 。
“第一道工序就是给青枣划丝 , 只有划得好 , 蜜枣才能做得好 。 ”说话间 , 只见王学农左手拿枣 , 右手执刀 , 大拇指抵着刀面 , 顺着枣面边划边转 , 十多秒的功夫 , 一颗青枣的划丝就算完成 。
“平均下来 , 每颗枣子要划上六七十刀 , 为了提高效率 , 如今划枣机替代了划丝刀 , 一天下来 , 6个人可划1600斤青枣 , 可产2000斤蜜枣 。 ”王学农说 , 别小看这划丝 , 一摆一放一压之间 , 可都是技术活 。
如果说划丝是准备工作 , 只是序章 , 那么接下来的蒸煮、掺浆、养浆和沥浆就是正文部分 。 这其中 , 不仅讲求火候 , 还讲求察言观色 。 “说白了 , 就是通过枣子色泽的变化 , 来判断起锅时间 , 枣熟不熟、浆到不到位 , 师傅说了算 。 ”在王学农眼里头 , 这些经验之谈早已熟记在心 。
“掺浆是要加入原汁原味的枣浆 , 养浆是为了保证枣子的剔透饱满 , 每一步环环相扣又缺一不可 , 蜜枣呈琥珀色 , 吃到嘴里有糯感 , 都是养浆的功劳 。 ”王学农说 。
在经过15分钟的沥浆之后 , 便进入到爆烘成型环节 , 紧跟其后的就是长达80个小时老烘 。 “柴火烧、炭火烘 , 把蜜枣里的水分烘干 , 才能达到口感和观感俱佳的效果 , 这样制作出来的蜜枣色泽艳如琥珀、形似金丝缠裹 。 ”
说话间 , 王学农随手挑上一颗还在烘屉上的蜜枣放入嘴中 , 然后说:“这可比我小时候吃的甜多了 , 个头也大 , 透过光线 , 能直接看到里头的枣核 。 ”
加工蜜枣是苦差事 , 年轻人很少能坚持下来 , 每一道工序 , 都需要经年累月的的火候 。 王学农的手艺 , 也就是在这几十年的沉淀中 , 慢慢积累起来 。
但生产蜜枣又是个甜差事 , 每一锅蜜枣的制作 , 都是一次非遗技艺的传承 , 用王学农自己的话来说 , “是枣不醉人人自醉 。 ”
前些年 , 受枣疯病影响 , 不少枣树被直接砍掉 。 如今王学农还种有50亩枣树 , 虽然产量较之前有所降低 , 但王学农更担心的是蜜枣的未来 。
2014年 , 侯村蜜枣制作技艺被评为宣城市级非遗 , 王学农也成为侯村蜜枣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 2015年 , 侯村蜜枣获批安徽省老字号 。
过去 , 是一门养家的手艺;如今 , 是一项传承的事业 。 王学农坦言 , “之所以坚持 , 除了非遗传承人的身份 , 更多是不想丢了这门手艺 。 这些年通过注册商标、提升品质 , 侯村蜜枣的铁粉覆盖全国各地 , 顾客的好评如潮 , 是他坚持继续这份‘甜蜜事业’的动力 。 ”
一颗枣子的甜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