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美容背后:10万机构争抢17万医生,8成患者遭遇假医生( 三 )


因此 , 国内口腔正畸专业的医生更是稀有 。 据刘伟透露 , 全国学习过口腔正畸学专业 , 且真正有做牙齿矫正资质的医生仅3000人左右 , 加上进修正畸专业的医生也才5000人左右 。
“要知道 , 光前年做口腔正畸的消费者就高达300多万人 , 5000个医生怎么可能看这么多患者 。 ”谈到牙齿正畸行业的乱象 , 刘伟忍不住吐槽 , 这300万消费者 , 真正能找到专业正畸医生的可能只有20% , 其他80%整牙用户面对的医生都是不专业的 。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 是因为用户接触牙齿矫正这类新技术的时间不长 , 消费者不仅没有办法辨别医生是否专业 , 甚至都无法辨别医生的真假 。
“满大街都是靠厂商认证的医生 , 甚至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主流 。 ”刘伟告诉「创业最前线」 , 如今在不少口腔机构里给消费者看牙的医生 , 实际是帮牙套生产厂商卖产品的销售 。
按照正常情况 , 患者整牙应先找医生面诊 , 医生给患者拍片子 , 取模型检查牙齿 , 再根据患者牙齿情况做方案设计 。 之后 , 医生跟着找牙套生产厂家的工程师共同协作 , 出一套针对牙齿矫正的方案 。
但现在 , 因为大多牙科医生不具备专业能力 , 不少机构给患者面诊的人只是一个咨询师 , 或者助理医师 , 获取患者资料之后 , 根本不懂方案设计就直接丢给厂家工程师 , 直接出一个不专业的设计 。
“本来 , 医生的角色好比设计师 , 牙套生产厂商就好比施工队 。 现在你要建建筑 , 没有设计师 , 只有一个施工队 。 ”说到这里 , 刘伟再次强调道 , “除了医美 , 可能没有哪个行业比牙齿矫正行业更鱼目混珠了 。 ”
刘伟补充道 , 如今来正畸项目做牙齿正畸的用户中 , 有近20%的用户都是在别的机构做过1次、2次 , 甚至有做3次没做好后 , 才来他们公司再次设计的 。
近年来 , 牙齿正畸的医疗事故确实不少 。 此前有媒体就曾报道过 , 用户花费几万元 , 不仅没能将牙齿矫正好 , 反而牙齿出现牙隐裂 。 也有用户在短视频平台某医生的科普牙齿矫正视频下 , 评论牙齿矫正坑太多 , 他妹妹花了20多万元 , 还没将牙齿整好 。
显然 , 价格高、利润可观的牙齿美白行业 , 正被层层乱象包围 。
3、挤掉泡沫
说起来 , 口腔行业的乱象算是历史遗留问题 。
与其他风口行业一样 , 口腔行业曾经历过一段疯狂的发展期 。 2010年以来 , 这个行业信奉资本能通过烧钱模式快速扩张将行业做大做强 , “你布多大局就能融多大钱” 。
公开报道显示 , 2014年7月 , 拜博口腔获得联想控股10亿元投资 , 此后2年时间 , 其门店从75家扩张到200多家 。 2016年4月 , 马泷齿科完成8500万元B轮融资 , 扩张步伐迅速从一线城市走向二线城市 。 2016年8月 , 欢乐口腔完成3.5亿元A轮融资 , 明确提出扩张至百家门店的目标 。
抢赛道、追风口、讲故事 , 一顿操作下行业瞬间进入泡沫期 , 很多急于扩张的机构很快就出现资金链危机和管理危机 。
早在十多年前 , 佳美口腔也曾有过从几十家店扩张至近百家店 , 又回到几十家店的经历 。 之后 , 佳美口腔医疗集团董事局主席刘佳曾用“惨痛”和“灭顶之灾”来形容这次扩张之举 , 也曾公开承认“只要快速扩张 , 必败无疑 , 佳美是失败的教训 , 没有人比我的学费更高 。 ”
好在疯狂生长之后 , 行业挤掉泡沫的理性阶段也随之而来 。
“以前很多机构的营销费用占支出的50%-60% , 最少的营销费用也要占企业支出的20% 。 ”自去年疫情之后 , 任鹏明显感觉到 , 这种情况已经不再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