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辛弃疾:少年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很早的时候 , 我就有写诗词赏析系列的念头 。 高中的时候觉才疏学浅 , 怕理解浮于表面 , 便压着一腔冲动 , 到了大学 , 选了文学专业 , 以求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了解古典文学 。 然而又为诸般事务所累 , 终究没能下笔 。 倒有点像辛老笔下的那种状态:"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 ,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人在刚读书的时候 , 往往胆子大 , 比别人读的多 , 知识丰富 , 则沾沾自喜 , 什么都敢入于笔下 , 所谓无知者无畏 。 等慢慢了解得多了 , 方觉自己理解肤浅 , 储备有限 , 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在当今人才辈出的时代 , 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 , 于是只好谨言慎行 , 以免行差踏错 , 留人笑柄 。
可话说回来 , 学习本就是一个知错就改的过程 , 因怕出错而不说 , 似乎更违背了修习的初衷 。 于是作为一个以文学创作为本职的人 , 还是选择将自己的理解传达出来 。 对于诗词与人生 ,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了悟 , 笔者只希望自己的见解不是毫无用处的 。
这一篇想聊聊辛老 。
漫说辛弃疾:少年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文章图片
一、辛词之深刻 , 字字皆血泪
辛弃疾这个名字 , 常常被与苏轼一同提起 , 苏辛苏辛 , 似乎把两人的风格都固定住了 , 一提起这两字 , 便是慷慨豪放 , 激昂壮志 。 但其实 , 苏轼是苏轼 , 辛弃疾是辛弃疾 。 不同于苏轼诗词皆名 , 辛弃疾的成就主要在词上 , 他专心做词 , 着意用词记录人生行藏 , 将心迹隐显其中 。 他这一生 , 是英雄失意的一生 , 是壮志未酬的一生 。 如同苏轼自嘲身世的"黄州惠州儋州" , 辛弃疾则以"平生塞北江南 , 归来华发苍颜"来概括自己的失意和无奈 。
漫说辛弃疾:少年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来看看这首词:
《江神子》(或作《江城子》)
宝钗飞凤鬓惊鸾 。 望重欢 。 水云宽 。 肠断新来 , 翠被粉香残 。 待得来时春尽也 , 梅著子 , 笋成竿 。
湘筠帘卷泪痕斑 。 珮声闲 。 玉垂环 。 个里温柔 , 容我老其间 。 却笑将军三羽箭 , 何日去 , 定天山 。
词中描写了女子的装束、闺房 , 营造了一个温柔乡 , 大意写词人沉醉于温柔乡 , 耽于玩乐 , 因而高志难成 , 万事尘埃已定 , 志向难圆的痛苦与纠结 。
尤其扎心的是上阙的这几句:"待得来时春尽也 , 梅著子 , 笋成竿 。 "将词中主人公那种恍然间发觉大错铸成再无转圜的绝望心态尽数勾勒 。 春色撩人 , 美景佳人 , 不过歇身在此 , 并未曾想要将功业抛就 。 谁料不经意间 , 他漫步林路 , 见梅子已经结出 , 竹子都已经长成了 , 原来春天已经走到了尽头 。 顾随评这几句 , 用的是"一错既铸 , 百身莫赎" , 多少悔恨暗含其中 , 教人深受煎熬 , 难以解脱 。
漫说辛弃疾:少年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文章图片
二、命途多舛 , 难解失意
联系词人一生来看 , 辛弃疾并非是沉溺于享受而不求功业之人 , 于是这首词里的无奈痛苦就有了更深层的意义:温柔乡是假的 , 算是个自己给自己织的梦 , 泡沫一样 , 一碰就碎 。 现实是 , 词人一生都在求抗敌报国 , 但不是被什么温柔乡所阻 , 而是被自己的国家所阻 , 被政治斗争所阻 , 被所谓"归正人"的身份所阻 。 不管词人如何努力 , 终究尘埃落定 , 失意才是最终结局 , 报国只是个未成的梦 。
辛弃疾这几句词 , 直接道出了人生的诸多无奈 , 描绘了时间的残酷无情、从不止息 , 和过错的不可悔改 。 因此格外教人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