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全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全诗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全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意思是: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 。
3、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情景 。
4、扩展资料: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李白身居长安 , 正是官场失意之时 。
5、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 。
6、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 , 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
7、所以写下本诗 , 告诉自己及时行乐 。
8、李白 ,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
9、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10、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 。
1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12、 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
13、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14、 暂伴月将影 , 行乐须及春 。
15、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16、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17、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18、 【赏析一】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 , 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 , 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
19、全诗一共十四句 , 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
20、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
21、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 , 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 , 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
22、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
23、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
24、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 , 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
25、 在诗的一开始 , 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
26、可是出乎意料的是 , 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 , 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
27、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 。
28、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 。
29、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 , 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
30、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
31、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3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
33、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 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
34、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35、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36、"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
37、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
38、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 , 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 。
39、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
40、不过 , 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略贫廊ハ?。
4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42、"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 , 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
43、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 。
44、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 , 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 , 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
45、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46、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47、永结无情游 , 相期邈云汉 。
48、"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 。
49、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 。
50、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 , 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 。
51、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 , 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全诗】52、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
53、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 。
54、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 。
55、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
56、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 。
57、但是 , 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 , 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 。
58、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 。
59、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 , "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 。
60、尔时情景虽复潦倒 , 终不胜其旷达 。
61、" 《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 , "独酌无相亲" 。
62、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 , 孤单 。
63、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 。
64、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月下"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场 。
65、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
66、 诗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诗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 。
67、从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 。
68、诗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 , 是"独酌"的实施,在这一阶段,诗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独的心境 , 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因为在孤独寂寞的境遇下 , 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已经不可能完美 , 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 , 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 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 。
69、 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 , 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 , 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 , 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 , 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 。
70、"永结无情游 , 相期邈云汉",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 , 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
71、 这首诗歌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全诗的率性纯真,毫无做作 。
72、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 。
73、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 。
74、的确 , 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 。
75、所以 , 千百年来,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
76、(田南池) 【赏析二】 李白太伟大了,伟大得让人忽视了他的孤独,《月下独酌》写于李白卿相梦幻破灭之时,让我们从这儿走进他的诗歌,走近他孤寂而高傲的心灵吧,其实他是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
77、 一、李白因心灵自由而伟大,但这种自由其实也是有限的 。
78、 李白要自由 , 但又想走仕途“济世”;外显旷达,其实内心孤寂 。
79、 李白(701——762),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 , 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
80、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 , 以此广造声誉 。
81、开元十三年(725),出蜀漫游,游历江陵、岳阳、长沙、零陵、庐山、金陵、维扬、姑苏、又回头至江夏(武昌),复至安陆,居于小寿山,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 。
82、此后数年即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广交朋友 。
83、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
84、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
85、”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 。
86、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 , 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 。
87、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让 “提前退休”了 。
88、普通人或许觉得荣幸,我们还巴不得呢,可对傲岸的李白来说,这不仅是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 更是很件丢脸面的事情 。
89、不好求人或许也没人能帮忙,更是没处能倾诉了,他唯有对“酒”与“月”去诉说他心中的块垒 , 在这时他的“举杯邀明月”成了必然 。
90、其实“酒”与“月”始终是李白诗歌的最普遍意象,也可见其一贯的内心孤寂 。
91、 “及时行乐”的想法,是常人喝酒时都容易产生的 。
92、《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
93、”此诗记的就是“自乐”,自我排遣孤寂 , “行乐须及春”,孤傲的李白总能表现出他的不屑 。
94、可在后来李白那儿,“及时行乐”越来越成为他的处世的态度了 ,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些豪言壮语虽然更多情况下是对友人说的,但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明确地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他的性格了 , 所以我们说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也因此而伟大而可爱而值得传诵千古 。
95、我们喜欢李白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心灵自由 。
96、 二、李白诗歌因妙手天成而精彩 , 他运用了最适合表达自己心灵自由的艺术形式 。
97、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 。
98、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 , 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
99、本诗描写了月下独酌情景 。
100、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 , 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
101、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
102、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 , 独酌无亲;虽则无亲 , 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 , 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 。
103、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 。
104、醒时虽同欢 , 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 , 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 。
105、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 , 虽奇而不离其宗 。
106、青莲奇才 , 故能尔尔 , 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
107、”真的,如此奇妙自然的意境只有妙手天成,绝非常人精雕细刻所能为 。
108、 另外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109、”我把这句翻译成“让我们结一份永恒、自然的情谊吧 , 来日可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
110、这“无情”怎么成了“永恒、自然”了呢?《庄子·德充符》:“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
111、’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 , 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
112、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
113、’”朱谏注:“无情者 , 月与我虽曰三人,然月与影本无情也 。
114、”他们都是自然永恒的物象,人可以寄予情,但此情其实是“人情”而非“物之情” 。
115、庄子反对世俗好恶之情,倡导自然真性,所以这“无情”反倒是一种真挚的永恒的感情了 。
116、当然,这末句也是李白对自己日后处境的一种担忧,他担心他会永远的孤寂 。
117、离开长安以后,其实李白还是常常有友人相伴左右的,据史料考证,他《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告别的就有杜甫和高适等人,只不过他的个性决定了他心灵自由与内心孤寂的矛盾,总是难以协调的 。
118、 【赏析三】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 。
119、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
120、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 , 感到苦闷、旁徨 。
121、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
122、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 。
123、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 。
124、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 。
125、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 , 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 。
126、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 , 挥杯劝孤影 。
127、”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 , 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
128、 然而 , 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 。
129、“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 。
130、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 , 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 , 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131、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132、”“月徘徊” , 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 。
133、“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 。
134、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 。
135、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136、”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 。
137、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138、”“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 。
139、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 。
140、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 。
141、“云汉”,就是银河 , 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 。
142、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 , 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
143、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 。
144、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 , 呼作白玉盘 。
145、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146、”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 。
147、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 。
148、《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149、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150、”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151、”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 。
152、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 。
153、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 。
154、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
155、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 , 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 。
156、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 。
157、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
158、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 , 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 , 想起家乡四川来了 。
159、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 。
160、《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161、湖月照我影 , 送我至剡溪 。
162、”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
163、”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 。
164、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65、”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
166、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 , 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 。
16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 , 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 。
168、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
169、 【赏析四】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 。
170、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 。
171、在这温暖的春夜 , 李白边饮边歌舞 , 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
172、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 。
173、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
174、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 。
175、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 。
176、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 。
177、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
178、” 但在诗之末尾 , 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 , 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 。
179、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 。
180、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
181、”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
182、 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 , 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 。
183、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
184、(柏 桦) 【赏析五】 咏月抒情是古今文学的显赫主题之一 。
185、咏月意识是构成中国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 , 咏月意识的核心是生命现象与月亮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人心中引起的深刻的顿悟,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忧恐、悲叹、把握和思考 。
186、我们读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就有这样的体会 。
187、 诗的开头两句着一“独”字,点出了诗人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 。
188、怎么办呢?只好举杯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 。
189、李白、明月,加上“对影”自然“成三人”了 。
190、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 。
191、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 。
192、此时诗人的心情还是好的 。
193、诗人认为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不如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歌舞行乐的情形 。
194、“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 , 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 。
195、“影零乱” , 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 。
196、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 。
197、所以趁醒时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 。
198、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 。
199、最后只能作“无情游” 。
200、“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 。
201、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 。
202、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 。
203、 这首诗的题目叫“月下独酌”,表面上看起来,诗人是在自得其乐,实际是诗人却是有着无限的凄凉 。
204、这说明古代文人惟恐生命之将?。?而导致的对生命的悲叹,也导致了对生命的把握和执着 。
205、从这一意义上说,诗人对生命的探索是积极进取的 。
206、白《月下独酌》赏析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207、 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
208、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209、 暂伴月将影 , 行乐须及春 。
210、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211、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212、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213、 【赏析一】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 , 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 , 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
214、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
215、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
216、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 , 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
217、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
218、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 , 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
219、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
220、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 , "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 , 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
221、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
222、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 。
223、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 。
224、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
225、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
226、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22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 , 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
228、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 , 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
229、 "月既不解饮 , 影徒随我身 。
230、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231、"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 ,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
232、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 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
233、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 , 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 , 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 。
234、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
235、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 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23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237、"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 , 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
238、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 , 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 , 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 , 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 。
239、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 , 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
240、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241、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242、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243、"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 。
244、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 , 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 。
245、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 , 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 , 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 。
246、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 , 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 , 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 。
247、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
248、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 。
249、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 。
250、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 , 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
251、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 。
252、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 。
253、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 。
254、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 , 从眼前得之 。
255、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
256、" 《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 , "独酌无相亲" 。
257、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孤单 。
258、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 。
259、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月下"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场 。
260、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
261、 诗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诗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 。
262、从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 。
263、诗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是"独酌"的实施,在这一阶段,诗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独的心境,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 , 因为在孤独寂寞的境遇下 , 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已经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 。
264、 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 , 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 。
265、"永结无情游 , 相期邈云汉",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
266、 这首诗歌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全诗的率性纯真,毫无做作 。
267、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 。
268、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 。
269、的确,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 。
270、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
271、(田南池) 【赏析二】 李白太伟大了,伟大得让人忽视了他的孤独,《月下独酌》写于李白卿相梦幻破灭之时,让我们从这儿走进他的诗歌,走近他孤寂而高傲的心灵吧,其实他是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
272、 一、李白因心灵自由而伟大,但这种自由其实也是有限的 。
273、 李白要自由,但又想走仕途“济世”;外显旷达,其实内心孤寂 。
274、 李白(701——762),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 , 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
275、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 , 以此广造声誉 。
276、开元十三年(725),出蜀漫游,游历江陵、岳阳、长沙、零陵、庐山、金陵、维扬、姑苏、又回头至江夏(武昌) , 复至安陆,居于小寿山,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 。
277、此后数年即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广交朋友 。
278、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 , 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
279、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
280、”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 。
281、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 , 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 。
282、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让 “提前退休”了 。
283、普通人或许觉得荣幸,我们还巴不得呢,可对傲岸的李白来说 , 这不仅是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更是很件丢脸面的事情 。
284、不好求人或许也没人能帮忙,更是没处能倾诉了,他唯有对“酒”与“月”去诉说他心中的块垒 , 在这时他的“举杯邀明月”成了必然 。
285、其实“酒”与“月”始终是李白诗歌的最普遍意象,也可见其一贯的内心孤寂 。
286、 “及时行乐”的想法,是常人喝酒时都容易产生的 。
287、《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
288、”此诗记的就是“自乐”,自我排遣孤寂,“行乐须及春” , 孤傲的李白总能表现出他的不屑 。
289、可在后来李白那儿 , “及时行乐”越来越成为他的处世的态度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这些豪言壮语虽然更多情况下是对友人说的,但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明确地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他的性格了,所以我们说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也因此而伟大而可爱而值得传诵千古 。
290、我们喜欢李白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心灵自由 。
291、 二、李白诗歌因妙手天成而精彩,他运用了最适合表达自己心灵自由的艺术形式 。
292、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 。
293、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
294、本诗描写了月下独酌情景 。
295、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
296、又从“花”字想到“春”字 , 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 , 不仅笔墨传神 , 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
297、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 , 邀月与影 , 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 , 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 , 虽徒随身,亦得相将 。
298、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 。
299、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 , 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 。
300、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 。
301、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
302、”真的,如此奇妙自然的意境只有妙手天成,绝非常人精雕细刻所能为 。
303、 另外,“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304、”我把这句翻译成“让我们结一份永恒、自然的情谊吧,来日可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
305、这“无情”怎么成了“永恒、自然”了呢?《庄子·德充符》:“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
306、’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 , 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
307、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
308、’”朱谏注:“无情者,月与我虽曰三人,然月与影本无情也 。
309、”他们都是自然永恒的物象,人可以寄予情,但此情其实是“人情”而非“物之情” 。
310、庄子反对世俗好恶之情,倡导自然真性,所以这“无情”反倒是一种真挚的永恒的感情了 。
311、当然 , 这末句也是李白对自己日后处境的一种担忧,他担心他会永远的孤寂 。
312、离开长安以后,其实李白还是常常有友人相伴左右的,据史料考证,他《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告别的就有杜甫和高适等人,只不过他的个性决定了他心灵自由与内心孤寂的矛盾,总是难以协调的 。
313、 【赏析三】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 。
314、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
315、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旁徨 。
316、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
317、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已点出“独”字 。
318、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 。
319、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 。
320、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 , 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 。
321、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 , 挥杯劝孤影 。
322、”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
323、 然而 , 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 。
324、“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 。
325、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326、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327、”“月徘徊” , 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 。
328、“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 。
329、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 。
330、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331、”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 , 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 。
332、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 , 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333、”“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 。
334、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 。
335、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 。
336、“云汉” , 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 。
337、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 , 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 , 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
338、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 。
339、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340、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341、”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 , 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 。
342、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 , 热切地追求她 。
343、《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34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345、”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