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 ) 。欧阳修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 。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 。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欧阳修(1007-1072)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成员有哪些?其文学主张及文学成就如何?【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但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与政治斗争关系更密切,历时更久,波及更广,参加者更多,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登上文坛和仕途的时候,北宋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都日趋严重,统治阶级内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斗争异常激烈,欧阳修坚决地站在范仲淹的一面,关切国事,同情人民的疾苦 。他指责那些“先荣而饱”的人不知为天下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而能忧天下的人“又皆远贱”(《读李启文》) 。他指出王朝诱民、兼并、徭役等大弊(《原弊》),主张轻赋税、除积弊,实行“宽简”的政治 。
欧阳修在政治上和范仲淹等对保守派的斗争,和他在文学上提倡诗文革新对西昆派的斗争,是互相呼应的 。范仲淹在天圣三年(1025)提出的改革时弊的主张,就包括对文风的改革 。他强调文章和社会习尚的关系,认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 。因此,他建议统治者“可敦谕词臣,兴复古道,……以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风化”(《奏上时务书》) 。宋仁宗后于天圣七年(1029)下诏书,指责文士著作,“多涉浮华”,并认为“文章所宗,必以理实为要,……庶有裨于国教,期增阐于儒风”(《宋会要辑稿》) 。可见,以欧阳修为代表的诗文革新运动,正是由上而下,适应当时政治运动的要求而产生并为其服务的 。也因为这样,所以欧阳修在嘉右二年(1057)知贡举时,就通过
科举考试来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排斥了继西昆派气焰被打击后而起来的“险怪奇涩之文”,使“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 。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 。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 。于是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展过程大体有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是初发阶段 。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 。柳开首举“尊韩”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朴、宣扬教化等,反对浮靡文风 。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石介在《怪说》中抨击西昆体“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 。他们的诗文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但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在当时影响不大,存在重道轻文,忽视文章语言形式的倾向 。除王禹偁外,他们的创作成就不高 。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时期,是运动形成高潮阶段 。代表作家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和曾巩等 。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张改革文风,戒浮华,得到朝廷支持,于是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 。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反对拟古和雕琢 。尹洙摒弃骈文,致力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 。苏舜钦认为写作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 。梅尧臣论诗强调写诗要有感而发,重比兴 。认为诗歌要写实,要对现实有所美刺,反对西昆派的浮艳诗风,主张语言要朴素,风格要平淡 。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应,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斗争服务 。文学主张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 。具体表现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应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对那种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 。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提倡简而有法,反对追求奇险 。欧阳修还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中有许多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 。此外欧阳修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并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 。欧阳修上述主张、措施,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 。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诗文革新运动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 。而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十分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要求作家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艺术修养,主张为文要从不同内容出发采取不同表现形式,为文要文理自然,还要讲究章法 。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 。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 。但同时,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表现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 。

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与北宋诗文革新的异同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 。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 。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 。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 。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 。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韩愈《答李翊书》)和“词必己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独创精神 。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 。它是在北宋时期酝酿、发展和完成的 。这是一次直接继承中唐新乐府和古文运动精神的大规模的文学复古运动 。它是以 复古 为旗帜,来配合北宋政治变法形势的一次全面的文风革新 。诗文革新运动的出现,对于整个宋代文学,不但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创作上的示范意义,并由此开创了北宋文坛上新的局面 。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以其理论建树和创作实践两方面的实绩,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 。在理论上,在唐代古文运动关于文道、文风、语言等方面改革的基础上,比较正确地解决了文、道关系,肯定了平易畅达的文风和易道易晓的语言风格 。特别是欧阳修、苏轼的诗文理论,贡献尤为突出 。
这对于文论的发展无疑是推进了一大步 。在创作实践上,涌现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一批散文大家,他们的散文有感而发,注重世功,鲜明体现了文道结合的主张,是反映现实的杰出之作 。他们以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和所建立起来的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风格,使得绮靡浮艳风气扫地以尽,并使奇句单行的散文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最终完成了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革新 。其影响所及,使得后世之人将他们尊称为 唐宋八大家.在诗歌创作上,以王禹偁、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为代表的作家们,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们继承了前代风、骚的优良传统,以古文家们致用、崇散、平淡等理论主张来贯穿于诗歌创作,与骈丽、浓艳、艰涩相抗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对南宋金元诗、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诗文革新运动,对词、赋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使词在题材领域、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方面,都与前不同,并产生了新的词风 。在赋的创作上,突破了唐代律赋的严格的字韵限制,杂以散文句式,多用虚词,使律赋变为文赋 。骈文也与过去的辞藻华美,堆积典故的文风不同,经过改造后,也变得平易可读 。
北宋诗文革新的最后完成,意味着与政治革新密切相关、以扫荡浮靡文风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到此结束,确立了有宋一代平易典要的文风 。以风、骚为本的风雅观,以崇尚平淡古健的艺术标准,从此成为贯穿于宋元明清文论中的主导思想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最高成就作家是谁?欧阳修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 。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要求文学反映现实 。欧阳修,则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应,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斗争服务 。文学主张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 。具体表现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应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对那种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 。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提倡简而有法,反对追求奇险 。欧阳修还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中有许多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 。此外欧阳修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并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 。欧阳修上述主张、措施,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 。
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欧阳修——————

名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解释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 。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 。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 。于是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展过程大体有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是初发阶段 。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 。柳开首举“尊韩”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朴、宣扬教化等,反对浮靡文风 。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石介在《怪说》中抨击西昆体“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 。他们的诗文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但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在当时影响不大,存在重道轻文,忽视文章语言形式的倾向 。除王禹偁外,他们的创作成就不高 。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时期,是运动形成高潮阶段 。代表作家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和曾巩等 。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张改革文风,戒浮华,得到朝廷支持,于是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 。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反对拟古和雕琢 。尹洙摒弃骈文,致力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 。苏舜钦认为写作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 。梅尧臣论诗强调写诗要有感而发,重比兴 。认为诗歌要写实,要对现实有所美刺,反对西昆派的浮艳诗风,主张语言要朴素,风格要平淡 。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应,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斗争服务 。文学主张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 。具体表现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应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对那种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 。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提倡简而有法,反对追求奇险 。欧阳修还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中有许多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 。此外欧阳修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并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 。欧阳修上述主张、措施,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 。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诗文革新运动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 。而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十分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要求作家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艺术修养,主张为文要从不同内容出发采取不同表现形式,为文要文理自然,还要讲究章法 。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 。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 。但同时,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表现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首领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
生平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 。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成为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
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
嘉佑五年(1060年),欧阳修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 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熙宁三年(1070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 。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 。居颍州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在颍州(今属安徽省)的家中,留下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集古录、一张琴、一局棋和一壶酒,溘然长逝 。苏轼评价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阳修卒谥文忠 。
文学创作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 。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 。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 。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 。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 。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 。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 。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
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于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静军等地,至乾宁军合御河入海 。当时因年荒民困,没有立即堵口 。皇佑三年(1051年),北流于馆陶郭固口决口,四年堵塞后流势仍不畅,引起了北流和恢复故道东流的争论 。至和二年(1055年),欧阳修极力反对回河东流,连上两疏陈述不能回河的理由 。在第一疏中,他分析了当时“天下苦旱,京东尤甚,河北次之”,“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后,继以凶年,人户流亡,十失八九”的严重形势,认为在“国用方乏,民力方疲”之际,以“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不但人力、物力不允许,而且会引起“流亡盗贼之患”,危及宋王朝的根本利益 。在第二疏中,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会,首先从分析黄河淤积决溢规律出发,阐述了不宜回河的原因 。他说:“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 。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 。”接着他又分析了京东、横陇河道的具体情况,指出:“天禧中,河出京东,水行于今所谓故道者 。水既淤涩,乃决天台埽,寻塞而复故道;未几,又决于滑州南铁狗庙,今所谓龙门埽者 。其后数年,又塞而复故道 。已而又决王楚埽,所决差小,与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终以壅淤,故又于横陇大决 。是则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所复不久终必决于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 。及横陇既决,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 。至庆历三、四年,横陇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 。下流既梗,乃决于上流之商胡口 。然则京东、横陇两河故道,皆下流淤塞河水已弃之高地 。京东故道屡复屡决,理不可复,不待言而易知也 。”同时,欧阳修还认为,河渠司李仲昌等议开的六塔河,宽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并断言六塔河“于大河有减水之名,而无减患之实 。今下流所散,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则滨、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胜其患,而又故道淤涩,上流必有他决之虞,此直有害而无利耳,是皆智者之不为也” 。
欧阳修的奏疏未予采纳,朝廷命加紧堵口,开六塔河 。嘉佑元年(1056年)四月,商胡决口塞而复决,回河失败 。
欧阳修知滁,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诏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 。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给滁州留下了许多建设遗迹,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文,留下了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 。他留下的建设遗迹和诗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留下的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为滁州人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
承继前人开发滁州
如今说到滁州,人们自然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 。琅琊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远近闻名 。琅琊山最有名的景点是醉翁亭,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名扬海内外 。与醉翁亭隔山相望的丰乐亭,也是令许多探幽访古之士向往的胜迹,与醉翁亭一起被称为“姊妹亭” 。丰乐亭下的“紫薇泉”,则与醉翁亭的酿泉合称为“姊妹泉” 。这些,都是欧阳修知滁时开发、建设而遗留下来的 。正是这些建筑,加上他亲自撰写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声大震起来 。
追溯琅琊山之名,应自东晋始 。东晋以前,琅琊山本无名,其主峰当地人称摩陀岭,其他都是些小山头 。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因避乱驻跸于此,后来,司马睿成了东晋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琅琊山这个名称 。但是,司马睿本人,乃至整个东晋时代,并未给琅琊山带来多少变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岭 。直到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兴建宝应寺(即今日之琅琊寺),琅琊山才打破历史的沉寂,开始起步向着繁荣与发展迈进;琅琊山这个名称也是这个时候才叫起来的 。而这从司马睿驻跸山间时算起来,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 。
宝应寺的兴建,改变了琅琊山多年寂静的状况,但只是个开始,而且仅限于琅琊寺这一块,影响仍不是很大 。琅琊山真正鹊起,是在它又经历了200多年以后,北宋的著名文士欧阳修知滁开始的 。

标志北宋诗文运动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谁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 。
欧阳修主盟文坛,发起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将始于韩、柳的古文运动推向高潮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凭借他当时的政治地位与文学声望,团结并培养了一批作家,从而使诗文革新运动得以持续发展,奠定了质实平易的一代文风 。
欧阳修之后,苏轼代表了北宋诗文的最高成就,尤其是散文成就为最高,其转益多师,采众家之长,加之其才气横溢,文采风流,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苏轼的许多散文名篇,是诗文革新运动丰硕成果的重要标志,代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