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由来

今天分享一篇【立秋的由来】希望大家喜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阅读这一篇百科内容吧,看完之后记得点赞分享出去给朋友们看哦!【立秋的由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