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这个典故,居然来自东吴末代皇帝暴君孙皓?

中华民族的酒文化可谓延续了几千年 ,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 。 但有时候 , 酒桌上总会有人站起来举杯 , 说:“我不能喝酒 , 让我以茶代酒 , 敬您一杯!”表示既不想喝酒而又盛情难却 , 就用喝茶来代替喝酒 , 这是不胜酒力之人的一种礼节表示 。 可你知道吗 , 这个文雅的成语典故居然来自东吴末代皇帝 , 有名的暴君孙皓!
“以茶代酒”这个典故,居然来自东吴末代皇帝暴君孙皓?
文章图片
中国历史上暴君比比皆是 , 孙皓也是其中一个 , 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称孙皓为“特等的暴君” 。 那么这样一个暴君 , 怎么会和以茶代酒有关系呢?根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 , 孙皓非常喜欢喝酒 , 每次大宴群臣 , 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合现在3斤多) , 哪怕不完全喝进嘴里 , 也都要斟上并亮盏说干 。 有位叫韦曜的官员酒量不过二升 , 孙皓对他特别优待 , 担心他不胜酒力出洋相 , 便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 , 以茶代酒就来自于此 。
“以茶代酒”这个典故,居然来自东吴末代皇帝暴君孙皓?
文章图片
先说说孙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 孙皓是吴大帝孙权的孙子 , 废太子孙和的儿子 , 公元264年-280年在位 。 孙皓是一个非常残暴好杀的人 , 中书令贺邵得了中风病 , 不能说话 , 休病假几个月 。 孙皓怀疑他装病 , 把他抓起来拷打 , 打了上千次 , 他也没说一句话 , 最后孙皓命人锯断、焚烧了他的头颅 , 把他的家属流放 。 后妃、宫女、内侍等 , 只要稍不合心意 , 剥去面皮 , 挖凿眼睛 , 扔进水里化成浮尸 。 据不完全统计 , 孙皓执政十数年间 , 收集的人头成百上千 。
“以茶代酒”这个典故,居然来自东吴末代皇帝暴君孙皓?
文章图片
“以茶代酒”这个典故,居然来自东吴末代皇帝暴君孙皓?】而且孙皓好饮酒 , 每次群臣宴会 , 他都要大家喝到沉醉不醒 。 他还安排黄门侍郎10人 , 不让他们喝酒 , 专门在宴会上侍立两旁 , 观察在座官员的举止过失 。 等到宴会结束后 , 这10个人报告所观察到的大臣么你的过失 。 正眼看了皇上 , 说错了话 , 以及其他各种莫须有的毛病 , 当场处罚 , 过大的直接处死 , 过错小的也难逃责罚 。
“以茶代酒”这个典故,居然来自东吴末代皇帝暴君孙皓?
文章图片
有一次孙皓大宴群臣 , 常侍王蕃喝醉了酒 , 伏在案上起不来 。 孙皓怀疑他装醉 , 派人将王蕃送走 。 过了一会儿 , 又召他回来 。 王蕃素来注重仪态 , 回来依然举止庄严 , 如同平日 。 孙皓勃然大怒 , 喝令侍卫 , 把他推出去斩了 。 然后出城登山 , 命令左右抛掷王蕃的头颅 , 跳跃争抢 , 把头颅弄得粉碎 。 王蕃死时仅三十九岁 , 孙皓将他的家属流放到广州 , 由此可见孙皓的暴虐无偿 。
“以茶代酒”这个典故,居然来自东吴末代皇帝暴君孙皓?
文章图片
那么孙皓为何对韦曜特别优待呢?因为韦曜曾经是自己父亲孙和的老师 , 他也是东吴四朝重臣 。 韦曜博学多才 , 但是酒量只有二升 , 所以孙皓担心他不胜酒力出洋相 , 便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 。 后来韦曜渐渐不受孙皓宠幸之后 , 孙皓便强迫他喝酒 , 往往因所饮不足量而受惩罚 。 另外孙皓在酒后让侍臣侮辱诘责大臣们 , 以嘲弄相侵 , 互相揭短作为乐趣 。 这时谁要有所过失 , 或者误犯孙皓之讳 , 就要遭到拘捕 , 甚至被斩杀诛死 。
“以茶代酒”这个典故,居然来自东吴末代皇帝暴君孙皓?
文章图片
韦曜为人非常正直 , 他认为朝臣在公共场合相互谤毁伤害 , 内心就会相互滋生怨恨 , 使大家不能和睦共济 , 这并非好事 , 故此他只是出示难题 , 提问经典的辞义理论而已 。 后来 , 在奉命记录关于孙皓之父南阳王孙和的事迹时 , 因不愿意将孙和列入帝纪 , 触怒了孙皓 。 孙皓认为韦曜不接受皇帝诏命 , 有意不尽忠主上 , 于是将他对韦曜前后不满的嫌隙愤恨积累一起 , 将韦曜拘捕入狱 , 并最终诛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