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胖体质|骨质疏松症来势“悄悄”,早期信号需警惕( 二 )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任何可以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甲亢、甲旁亢、糖尿病等)、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等)所导致的骨质疏松 。
但骨质疏松症再“悄无声息” , 也会有一些早期信号 。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最明显的‘信号’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张波表示 , 这种疼痛以腰背痛最为多见 , 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 。 疼痛还会沿脊柱向两侧扩散到胸腹部 , 弯腰、咳嗽、劳累会使疼痛加剧 , 休息时疼痛减轻 , 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 , 日间疼痛轻 。
除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腰背部疼痛 ,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梅还指出 , 一旦得病 , 患者身高会明显下降 , 较年轻时降低3厘米以上;出现驼背等骨骼畸形;无外伤或轻微外伤情况下引起的骨析 , 即脆性骨折 。 这些情况都提示我们可能罹患骨质疏松症 。
“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 会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 导致患者不能自理 , 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 。 ”岳华强调 , 髋部骨折发生后 , 一半以上的人会永久致残或致畸 , 1年内死亡率更是高达20%~24% 。
“首次骨折的发生是一种重要预警 , 若患者不加以重视 , 任由骨量流失 , 将导致骨骼无法承受身体自重 , 渐渐演变为连咳嗽、打喷嚏以及睡觉翻身都会发生骨折的悲惨状态 。 ”岳华进一步指出 , “患者由于骨折导致的卧床、户外运动减少又反过来近一步加剧骨量丢失 , 从而陷入骨折反复发生的恶性循环 。 ”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罗湘杭表示 , 骨质疏松症的不可控因素包括种族、高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可控因素包括体力活动减少、吸烟、过度饮酒、户外日照减少、营养不良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 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肿瘤化疗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 “若将危险因素降至最低 , 那么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将大大减小 。 ”罗湘杭说 。
儿童和青少年期是骨量增加的关键时期 , 30岁左右达到最高 , 医学上称为“峰值骨量” 。 35岁以后骨量开始下降 , 女性绝经后 , 骨量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男性 。 如果年轻时尽力提高自己的骨峰值 , 也就是增加自身体内骨的库存量 , 到老年后需更长时间才会达到骨质疏松状态 , 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 因此 ,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就应注意均衡膳食营养 , 饮食勿过咸 , 多吃含钙、磷高的食品 , 尤其牛奶、奶制品、绿色蔬菜、鱼等 。 同时要多晒太阳及进行户外运动 , 不饮酒吸烟 , 尽量不喝浓茶、咖啡和碳酸饮料 。
罗湘杭认为 , 定期检查骨密度 , 发现骨质疏松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非常关键 。
岳华也表示 , 到了40岁就要开始关注自身的骨骼健康 , 特别是对于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 , 建议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利用双能X线吸收仪 , 可以及早检测出超过1%的骨量变化 , 一旦出现骨量流失加速、超过生理丢失量 , 就应该查找原因 。 另外常常进行相关血液指标检测 , 以排除其他影响骨量丢失的因素 。
《医学科学报》 (2022-10-21 第4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