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医大:冲锋在疫情阻击战最前沿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杨明方李亚楠
核酸检测是排查隐匿传染源 , 迅速阻断疫情传播链的有效手段 。 在自治区核酸检测中心 , 一支由新疆医科大学30余名教职工和160余名研究生组成的核酸检测队正在加班加点地工作 。 他们对每天源源不断送来的核酸样本给出精确的检测结果 , 从而剥离出隐匿其中的异常样本 , 为有效阻断病毒传播提供最精准的信息 。
迅速组建团队 , 进驻核酸检测实验室
10月6日 , 快装式负压硬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落地乌鲁木齐市天山区 。 新疆医科大学党委迅速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及业务团队 , 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 , 吹响抗击疫情阻击战“冲锋号” 。
从接到任务到抽调人员奔赴一线 , 当全科医学院院长白生宾动员大家时 , 没有任何老师和学生有丝毫迟疑和退缩 。 他说:“听到任务来了 , 几乎所有人都是闻令而动 , 收拾行李就出发 , 没有人提出个人困难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快速集结好队伍 , 为抗击疫情争取了更多时间 。 ”
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医大:冲锋在疫情阻击战最前沿
文章图片
学校派出的两支工作团队主要负责整个实验室的样本检测 , 及物资、消杀、试剂、加样、提取、扩增等环节的工作 。 “在进入实验室之前 , 我们就业务流程、仪器设备、人员配置、生物安全等 , 与实验室的工程师进行反复沟通、交流反馈 。 ”白生宾介绍 , 经过几天的现场演练磨合 , 不断排查隐患、完善流程 , 团队已经从技术质控、后勤保障、院感规范、学员培训都做到万无一失 , “我们有信心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 , 能实现更大的突破 。 ”
全科医学院副院长阿仙姑·哈斯木是试剂制备组的带队老师 , 她和学生们一起已经奋战在实验室里20多天了 。 看着这些昔日坐在教室里的学生 , 今天和她并肩战斗 , 内心感到无比骄傲 , “感觉孩子们一夜之间长大了 , 每天工作很辛苦 , 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 , 真正成了能扛得起事儿的大人 。 从他们身上 , 我看到了充满朝气与希望的新一代新医人!”阿仙姑·哈斯木说 。
口腔医学院2018级学生李统10月13号进入实验室工作 。 她说 , 自己正经历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蜕变” , “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 只有在面对真实的挑战时才感到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 , 也让我理解了成长的意义 , 明白了责任的重量 。 ”
4分钟扫码一板标本 , 日检测能力达5万管
通过不断细化分工、优化流程、明确规范、完善信息化系统等 , 自治区核酸检测中心的日检测能力目前达到5万管 , 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
编码工作 , 就像是检测最前端的“粮草准备” 。 检测标本一到 , 编码组队员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标本检查、分类和编码 , 并快速分拣出不合格标本 , “这个环节 , 我们要对漏管漏液的标本 , 单混管标本进行准确分辨 , 必须非常仔细 , 需要一双火眼金睛 。 ”正在分拣样本的第四临床医学院研究生李剑成说 。
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医大:冲锋在疫情阻击战最前沿
文章图片
10月21日开始启用信息化系统后 , 编码组的标本扫码工作量大大增加 。 编码组组长张亚君带领队员们快速适应工作变化、熟悉系统、摸索流程 , 实现最短4分钟可以扫码一板标本的速度 , 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
作为核酸检测工作的重要保障部门 , 转运组组长、中医学院教授胡浩带着7名研究生 , 干起搬运检测仪器设备、每天万余件物资接收、运送的力气活 。
10月18日 , 32台扩增仪和3台全自动分析仪运到了检测中心 。 但是按照防疫规定 , 司机不能下车 , 无法操作吊车卸货 。 队员们只能在简易叉车的帮助下 , 一起合力将这几台沉重的仪器人工搬运下车 , “全自动分析仪设备非常重 , 但小伙子们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 大家都是脏活累活抢着干 , 让我很感动!”胡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