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市场不断升级,碧波庭谈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控糖”( 二 )


健康市场不断升级,碧波庭谈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控糖”
文章图片
图说:我国早期糖的基本类型
在亚欧大陆的另一边 , 对糖的渴求也在发生 。 8到13世纪 , 阿拉伯人将甘蔗带到了地中海东部、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 。 但欧洲没有适合种甘蔗的地方 , 依然长期依赖着从东方运过去的蔗糖 , 即便只有一小撮贵族们能享用 , 也是供不应求的 。 因此 , 在糖能够被大规模化生产出来之前 , 能食用糖的人都是非富即贵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是一位资深甜食爱好者 , 她的所有饮食中几乎都额外添加了糖 。 1598年 , 一位叫保罗·亨茨纳的德国使节入宫觐见这位女中豪杰 , 在报告中 , 他写道:“女王确实是相当威严 , 只是她刚一张开那‘细薄的双唇’ , 一排发黑的牙齿瞬间把她满身的珠光宝气拉下了一个层次 。 ”
随着新航路的不断开辟 , 前文所提到的“黄泥水淋糖法”也教会了欧洲人 。 随后 , 美洲殖民地遍地开起了甘蔗园 , 白糖的价格一降再降 , 即便是当时的下层劳工们 , 也养成了吃糖和在饮料里加糖的习惯 , 因为这是最简单高效的补充体力的办法 。 就这样 , “白糖经济”大行其道 , 蔗糖所获取的利润 , 远远超过了美洲的金银开采业 。 正如《拉丁美洲史稿》中说:“蔗糖在18世纪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 , 就如钢铁在19世纪 , 石油在20世纪所占据的地位一样 。 ”后来的故事我们如今已经知道了——在蔗糖贸易的驱动下 , 奴隶贸易同步加剧 , 西欧完成了资本积累 , 而处于大西洋贸易中心的英国 , 也发展出了工业革命 , 最终确立了欧洲经济的领先地位 。 可以说 , “糖”这样一件作品一度改变了世界格局 。
而进入新时代后 , 人类与糖的关系也正产生着新的变化 。 如今 , 吃糖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果摄入过多的糖 , 有充分的科学论据指向超重、肥胖、蛀牙、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皮肤加速衰老等风险 。 糖 , 已经从当初的珍稀品变成了如今的“限制品” 。 因此 , 无论是从健康的角度 , 还是从糖类贸易背后的劳作血泪来看 , 糖 , 或许现在只能被称作为“一件不那么伟大的作品” 。
健康市场不断升级,碧波庭谈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控糖”】中华传统养生中的“控糖”
现在的人们已经知道 , 糖的摄入需要限制 , 食用过量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 但在糖被视作珍稀品的古代 , 当时的人们又是否有这样的意识呢?面对这样的疑问 , 碧波庭创始人刘时达先生作出了回答:“自古以来就重视身体健康的华夏民族很早就发现了过量食用糖的弊端 。 在中华传统养生理念中也有着控糖的理念和举措 。 ”
碧波庭创始人刘时达先生认为 , 当食用糖过多时 , 我们现在一般都会第一个联想到“糖尿病”这个词 , 糖尿病是由英国医生ThomasWillis于1686年正式命名的 。 但实际上 , 有关于糖尿病的相关文献记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古埃及时代 , 在我国也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 我国第一部中华传统养生典籍《黄帝内经》中已经用“消渴”来描述这种疾病 ,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 肥者令人内热 , 甘者令人中满 , 故其气上溢 , 转为消渴 。 ”意思就是说 , 吃的多且甜腻 , 会让人患上“消渴症” 。 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也有对糖尿病的记载 , 说得此病的人往往“病脞瘦 , 多溺 , 嗜饮” , 还戏谑地称其为“富贵病” 。
健康市场不断升级,碧波庭谈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控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