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改变北京城市副中心于家务乡

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植物工厂里 , 菠菜等绿叶蔬菜在“床”上无土栽培;温室大棚里 , 太空番茄、航天辣椒垂挂在藤蔓上;乡间田野里 , 农民忙着采收大白菜……金秋时节 , 北京城市副中心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里一派丰收景象 。
“十年前 , 我们成立了国际种业科技园区 , 全力打造种业之乡;十年后 , 园区成为首都农作物创新主体集聚、人才集中、要素活跃的种业创新基地 , 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 带动了农民增收 。 ”于家务乡党委书记陈树立说 。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 十年前播下的那颗产业“种子”经过培育和发展 , 如今结出甜美果实 , 真真切切改变了于家务乡 。
攥紧中国种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 若要产业兴旺必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 于家务乡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拓展区南部 , 面积65.37平方公里 , 下辖23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 , “通州区加快推进南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 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走一条什么样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 ”陈树立说 。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 。 面对国外种源挑战 , 唯有攥紧中国种子 , 才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 国家提出 , 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 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 北京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提出 , 聚力打造“种业之都” , 建设现代种业创新中心 。
“搞育种 , 最需要的是符合条件、长期稳定的育种基地 。 然而北京市区土地稀缺 , 难以满足科研需求 。 ”一位农业育种领域专家说 。
2011年7月 , 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在于家务挂牌 , 集品种技术研发、试验、展示示范于一体 , 聚力种业振兴、打好种业翻身仗 。 于家务乡从此播下了种业产业发展的种子 。
一粒种子改变北京城市副中心于家务乡
文章图片
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 。 于家务乡党群工作办宣传科供图
经过十年发展 , 园区建成3万亩育种基地 , 建立了千亩新品种展示基地 , 还建设了约2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温室和种苗车间 , 配建了一批规模化、宜机化、智能化的现代化蔬菜生产设施设备 。 目前 , 园区已吸引60余家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入驻 。
播撒科技种子
一粒种子改变北京城市副中心于家务乡】2021年 , 北京市领导在于家务乡调研时强调 ,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 要抓好“种业”这个第一产业中的“高精尖” , 积极开展重要品种选育和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 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于家务乡推动科技农业小城镇建设 , 全力打造种业之都创新示范区 。 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是北京市以种业为主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 也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种业科技特色基地 。 十年来 , 高端种业创新要素不断向园区集聚 。
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相关负责人说:“园区与12家国内农业顶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 , 建立了15个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 聘请多名专家院士组建了顾问团队 , 培育孵化了10余家科技型企业 , 为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
2021年10月 , 园区标志性建筑——综合服务楼启用 , 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 , 成为北京市最大的种业科技科研楼 。 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 作为园区研发中心 , 以生物育种为核心 , 汇聚种业高端人才、龙头企业及种业服务等第三方相关机构 , 构建“育繁推”一体化高端、可持续发展的种业产业链 , 全力打造全国种业科技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