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科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

《先见之人》第二期:一个医生和三个认知症家庭的故事
认知症是一种因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症状 , 常见的认知症类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认知症等 。 全世界 , 每3秒钟就有一个新的患者确诊 , 认知症已经成为全球老龄化浪潮中 , 我们必然面对的问题 。
近几年 , 认知症、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这些名词逐渐走进公众的视角 , 与之伴随的是 , “绝症” , “无法治愈” , “打人骂人” , “容易走失”种种糟糕的印象 , 深深的刻入人们对这个疾病的认知 。
认知症是否真的如此可怕?得了认知症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它?带着这些疑问 , 我们走进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 这里的老年精神科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认知症诊疗机构 。 在这里 , 我们看到了三个身处不同困境的认知症家庭 , 和他们努力追寻希望的故事 。
老年精神科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
文章图片
老年精神科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
文章图片
照顾认知症老伴7年 , 我害怕自己也得了这样的病
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葛阿姨 , 最近觉得自己记忆下降得厉害 。 她的老伴7年前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 最近两年又突发数次脑梗 , 被医院确诊为混合型认知症 。 全天候照护老伴 , 几乎占据了葛阿姨的全部生活 。
老年精神科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
文章图片
葛阿姨年轻时是单位的工会主席 , 做事认真严谨 , 在照顾老伴这件事上 , 葛阿姨拿出了她一贯的耐心和细心 。 饭量、尿量、血压……关于老伴身体情况各项数据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笔记本 。
老年精神科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
文章图片
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 , 要强的葛阿姨尽量什么事都自己来 。
老年精神科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
文章图片
老年精神科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然而葛阿姨常常忽略了 , 她自己也是一个病号 。 葛阿姨有18年的肾病病史 , 曾做过两次手术 , 需要常年服药 。 在认知症家庭群体中 , 这是典型的一个老年病号照顾另一个老年病号的故事 。
老年精神科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
文章图片
在上海市精卫中心的门诊里 , 葛阿姨接受了认知症的筛查 , 结果显示葛阿姨的记忆并无大碍 。 而葛阿姨的短期记忆下降 , 心情烦躁 , 焦虑不安 , 则是焦虑症的表现 。 在李霞的门诊里 , 葛阿姨终于有机会倾诉自己的苦恼 。
老年精神科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
文章图片
照护者出现焦虑抑郁的表现 , 在李霞看来 , 葛阿姨的情况并非个例 。 认知症老人是养老照护中 , 难度最大最复杂的群体 , 目前全国95%的认知症患者 , 由亲属进行家庭照护 。 这是一项全年无休 , 考验身心的艰巨任务 。
老年精神科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
文章图片
老年精神科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
文章图片
“酒窝奶奶”朱彩萍:轻度认知障碍三年 , 我现在很开心
认知症的病程一般持续5-20年 , 目前虽无特效药可治愈 , 但仍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用心护理来缓解病情的发展 。 74岁的朱彩萍 , 曾参加过《忘不了餐厅》 , 因其乐观开朗的笑容而得名“酒窝奶奶” 。
三年前 , 上海精卫中心走进社区推广认知功能筛查 , 测试结果显示朱彩萍患有轻度认知障碍 。 最初这个消息给朱彩萍和老伴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 但很快 , 在医生的建议下 , 朱彩萍开始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 。 她将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 唱歌、跳舞、做社区志愿者、学用手机、学英语、参加综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