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为何雅集活动层出不穷?文学复古运动,催生结社之兴( 二 )


翰林官员发起举办的雅集唱和 , 彼时馆阁雅会之风正盛 , 相较之下 , 民间的士夫雅集在这个时期发展较为缓慢 。 这种现象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一 , 刚经过朝代的更迭 , 经济的复苏尚需要时间 , 何谈生活之余的雅集活动呢;其二 , 张士诚统治时期与吴中文人建立了相对融洽的关系 , 新时代的统治者对这种状况自然是不喜的 , 对待文士的手法也更为残酷 。
在嘉靖朝之后 , 明代的雅集活动日渐式微 , 取而代之的是文人结社活动的蓬勃发展 , 但从发展规律上来看 , 与翰林雅集兴盛的时段恰好相反 。
明代为何雅集活动层出不穷?文学复古运动,催生结社之兴
文章图片
(三)明代雅集图的新特征
杏园雅集举办的时间是正统二年(1437)三月初一 , 地点是杨荣位于城东的杏园 , 人物是以“三杨”为首的10名高级官员 。 画面人物一字排开 , 或座或站 , 均以正面角度面对观者 , 重视人物面部特征的表现 。
随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出现多幅仿照“杏园”的臣僚雅集图 。 臣僚雅集自是可以放置在翰林官员雅集的概念之下 , 却与明初王绂等人创作的翰林雅会图像截然不同 。 臣僚雅集图将人物置于庭院的场景之中 , 而非大山环抱的山野亭台 。
明代现实雅集图像的绘制主要围绕两条主线进行:一为勾画翰林高士官场生涯的业余生活 , 即前文所论之臣僚雅集图;一为展示山林雅士的林下之乐 。
相较于臣僚雅集图像程式的单一化 , 山林雅集图的图像形式更加的多样 , 题材丰富、风格多变 。 主要有庄园图和送别图两类 。 明中期 , 像明初那样频繁举办翰林雅集的风气已不复当年 , 取而代之的是文人雅会活动和受“复古派”影响下的仿古雅集图的创作 。
明代文人的山林雅集图多描绘山野之间的气韵 , 表达文人避离喧嚣的淡然心境和出世情怀 。 明代较早的山庄雅集图有沈遇的《西庄雅集图》 , 这是仿照元末顾瑛的玉山雅集 , 曾举办过多次雅集之会 , 图已不存 。
明代为何雅集活动层出不穷?文学复古运动,催生结社之兴
文章图片
二、臣僚雅集图的图像来源及文官画像之新变
(一)正面视角人物形象的图源探究
《香山九老图》《十八学士图》《睢阳五老图》等作品最早绘制时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功臣像的图像样式 , 只不过人物为侧身像 , 这些图像的绘制目的无不是为了展现人物精神 , 达到见贤思齐的功用 。
明代的“臣僚雅集图”从中借鉴了展现人物精神的文化内涵 , 但如若绘制成立像式又不免呆板 , 所以有新的图像形式出现也是必然 。 在明代宫廷绘画中 , 笔者发现有一批表现帝王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些行乐图值得关注 。
从画面内容来看 , 画者将人物肖像、花鸟、树石等诸多景致集中于一幅画面之中 , 场面宏大 , 构图严密 , 既兼顾大局又突出中心人物 。 由此来看 , 同样身为宫廷画家的谢环创作出既能表现园林环境又能突出中心人物的臣僚雅集图构图样式与行乐图中皇帝形象的表现一定的关联 。
明代为何雅集活动层出不穷?文学复古运动,催生结社之兴
文章图片
(二)画面分段情节的图源探究
中国历史上的雅集活动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兰亭修禊”和“西园雅集”了 , 这些作品同样有着相对固定的构图形式 , 并且版本众多 。 由此来看 , 明代“臣僚雅集图”的一稿多本的现象也是有史可依 。
“臣僚雅集图”极有可能是在模仿《西园雅集图》的图像形式 , 并且明代《西园雅集图》的图像数量也非常多 , 明人对于“西园雅集”题材的热爱也是显而易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