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为何雅集活动层出不穷?文学复古运动,催生结社之兴( 三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多个版本的《西园雅集图》 , 我们可以发现画面上的人物比例较小 , 所以在刻画时更关注人物的形神以及每组人物的整体动态 , 这时画面中人物与景物间关系的处理就更为重要了 , 同样在多幅“臣僚雅集图”中也能看到画者着意刻画背景中的园林环境来突出与会者的身份及雅集时的氛围 , 从而使人物与景物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
明代“臣僚雅集图”中不仅有对景物的真实再现 , 更有对人物和器物的精心描绘 。 这样的图像样式不仅反映了对前代文人雅集图的继承 , 还融合了新的审美意趣及政治诉求 , 创作出全新的雅集图式 。 此种构图方式以长卷的形式让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 将雅集时的活动场景生动的演绎出来 , 带领观者领略彼时的高官聚会场景现场 。
明代为何雅集活动层出不穷?文学复古运动,催生结社之兴
文章图片
(三)明正德朝后文官画像之新变
宦迹图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绘画题材 , 杨新将其视为个像的一种 , 所以作为个人肖像较有代表性的一类也将其列之于此一并分析 。 宦迹图以多幅图像类似于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官员的仕宦活动 , 具有纪实性和纪念意义 , 与文史资料亦可相互应证、补充 。
从明代的这些宦迹图像来看 , 除了《王鏊肖像图》是以多幅单体肖像的形式呈现之外 , 其余几人的宦迹图中不免有履职、受封、赴任、督战等故事场景 , 所以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除了像主本人 , 还有很多官员、同僚、群众等人物 。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群像 , 描绘了多个人物 , 但却与臣僚雅集图的群像完全不同 , 臣僚雅集图中描绘的人物无主次之分 , 表现的是官员群体 , 每个人的外貌、行为、举止都力求与真人相符 。
明代为何雅集活动层出不穷?文学复古运动,催生结社之兴
文章图片
三、正德朝后臣僚雅集图渐隐原因之探讨
明代结社之兴是历史的延续和明代社会背景的催生 。 从正统朝的王振预事开始 , 明朝的阉祸愈演愈烈 , 明朝逐渐显现各种各样的党争 , 政治腐朽 , 许多士人仕途坎坷 , 还要面对各种政治斗争 , 于是他们在诗酒唱和中寻求精神寄托 , 这种环境对于结社活动产生的则是消极的影响 。
加之政治的党派之分使得明代的诗社活动也有派别、门户之见 。 有社约明文规定不允许将社内文字诗词带出传播 , 党争尖锐之时期 , 社中的诗文切磋还会演变为党派辩论 , 往往不欢而散 。
明代中后期皇权紊乱 , 最高统治者日益怠政 , 官僚制度腐朽 , 宦官专权、首辅独断、党争激烈 。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状及腐朽的政治环境 , 明代中后期的士夫官僚们更多的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
只是在明前中期私人关系的交织是为了更好的辅政治国 , 所以政治尚且清明;而中后期、甚至明末 , 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 , 党争不断 , 党同伐异 。 再绘以雅集群像 , 不免有大肆结党之嫌 , 所以在人人自危又无可奈何的的情势之下 , 由群体转向个体似乎是最安全的 ,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有大量的明代官员个体画像的出现 。
明代为何雅集活动层出不穷?文学复古运动,催生结社之兴
文章图片
结语
谢环《杏园雅集图》中 , 身穿袍服坐于庭院之中的多位官员 , 布局考究的园林、正面端坐 。 单国强先生的《明代肖像画综观》 , 单先生对臣僚雅集图这类作品特点的概述与《杏园雅集图》不谋而合 。
并且从图像本体来看 , 多幅作品有着较为固定的图式格套 , 即“人物身穿袍服正面端坐于庭院之中” , 同时兼有一定的政治指向 , 所以以此为写作重点先摸清明朝雅集图的整体状况 , 再聚焦四朝的臣僚雅集图研究其背后的政治意涵、发展情况、渐隐原因等等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