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这个秋天最网红的水果,是它( 二 )



▲清代谢坤撰写的植物书《花木小志》写道 , “柿花无可观 , 叶甚繁 , 可学书”
倘若柿子丰收 , 又可晒柿子干 。 常见果农用小刀把柿子皮刮去 , 在竹箅子中摆放整齐 , 放在场院中 。 起初每天翻动两次 , 只为表皮能够均匀收缩 , 如阳光充足 , 只四五天时间 , 柿子便已脱去了不少水分 , 个头也变得小了两圈 。 这个时候 , 拿起一只柿子干轻轻一捏 , 肉眼可见的出沙 , 露出了如同烤红薯一般的“溏心” 。

吃冻柿子 , 是很多人的共同回忆 。 由于环境的影响 , 北方结的柿子皮很厚 , 到柿子成熟的季节 , 家家户户都把买来的柿子放在阳台或窗台上 , 等着冬天的到来 , 身在暖气卧室中的我们 , 时常探头看着这些经历严寒考验的柿子 , 难过的“眼泪”不禁从嘴角流了下来 。

图 / 摄图网
吃冻柿子的时候 , 要准备一只碗 , 倒入温水 , 把冻成冰疙瘩的柿子放在里面 , 让它好好泡个澡 , 不一会 , 柿子表面结出一层白霜 , 水面上还会出现一层冰环 , 换过几次水 , 待柿子软了 , 就着冰碴儿吃下肚 , 简直是天然的冰淇淋 。
有个东北的朋友回忆 , 奶奶家中有火炕 , 她总在柿子未成熟时摘下几颗 , 放在床边 , 等柿子软了 , 也不忙吃 , 要再多等些日子 , 等散去些水分 , 柿子皮塌了 , 细嫩果肉变得金黄 , 再分给孩子们 , 用勺挖着吃 。 过了几年 , 老房子通了暖气 , 火炕再也没人用了 , 后来一家人搬到楼房里 , 过年时 , 有个亲戚送来包装挺华丽的柿子礼盒 , 全家人边吃边说 , 好像还是原来的柿子更好吃 。

▲柿子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东北部 , 7世纪传入日本 , 14世纪传入韩国 ,17世纪传入美国、南欧和巴西等国(图 / pixabay)
柿子的品种繁多 , 大体上可以根据柿子在树上成熟前能否自然脱涩 , 分为涩柿和甜柿两类:甜柿从树上采下来就可以直接吃 , 而涩柿则需要一些处理 。 在市场上 , 常见的品种有北京的磨盘柿 , 陕西的牛心柿、伏尖顶、盘柿 , 湖北的大火罐头 , 广西的月柿 , 山东的金瓶柿 , 四川的甜脆柿 , 广东的鸡心柿 , 河南的车串柿 , 还有来自日本的早丘、大秋、甜柿等等 。

最近这两年 , 柿子开始出现在各种甜品中 , 柿子提拉米苏 , 柿子玛芬蛋糕 , 柿子糯米饼、柿子慕斯、柿子大福等等 。 在消费了一轮油柑之后 , 今年的奶茶品牌也把目光转移到了柿子上 , 作为季节限定 , 这些柿子茶饮号称“一口可以喝到浓浓的柿子味” 。

▲最近这两年 , 柿子开始出现在各种甜品中(小风 摄)
其实用柿子做饮品并不算稀奇 , 几十年前 , 美国曾经引进柿子 , 就是为了做饮品 。 这些柿子(Diospyros virginiana)被栽种于美国的东部 , 秋季结霜后曾被大量送往甜品、布丁店 , 直至被做精酿啤酒的酿酒师发现后 , 才被混入麦芽汁 , 制成轻度酒精饮料;在中日韩等东亚国家 , 用柿子干泡茶的历史也不算短 , 在日本 , 人们一直饮用甜柿 (Diospyros kaki) 的干叶制成的柿叶茶 (Kaki No Ha Cha) , 在韩国 , 人们也会食用发酵柿子做成的果醋(Gamsikcho) 。


《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的火晶柿子
当然在所有柿子制品中 , 我最喜欢的还是柿饼 。 成熟的柿子被刮去厚厚的外皮 , 柿子茎朝上 , 放置在光照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 , 微风带走果实内的水分 , 留下风味物质 , 自然风干的过程导致果实变暗 , 果肉萎缩 , 并在表面形成一层霜糖层 。 两三周后 , 原先的柿子 , 就变成了一种厚实的果脯 , 把秋天的味道 , 紧紧地浓缩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