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有多“害”人,现在它身上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是寄生虫了( 三 )


数据显示 , 这三年中 , 每年有两到三成的牛蛙样本中都含有超过安全标准的抗生素残留 。

与猪、鸡等其他常见养殖动物相比 , 牛蛙产品中的药物滥用情况明显更为严重 。
以深圳市为例 , 从三家牛蛙餐饮连锁店检测的样本显示 , 牛蛙中的兽药残留量是猪肉和鸡肉的5.6倍之多 。
究其原因 , 导致牛蛙养殖业药物滥用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二:
第一 , 一些牛蛙养殖场为追求更高的产量 , 采用了过度密集的围困式养殖模式 。

大量的牛蛙被拥挤在狭小的水池或池塘中 , 生存环境极为拥挤 。
这不仅容易引发疾病快速传播 , 也迫使养殖场不得不大量使用各类化学药物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 。
第二 , 缺乏有效的池塘管理 , 导致养殖水质长期排放污染物质 。

这些污染物质恶化了牛蛙的生存环境 , 增加了它们感染疾病的概率 。
而为控制可能产生的疾病 , 养殖场也只能依赖抗生素等药物投入 。
除使用抗生素外 , 一些牛蛙养殖场还滥用生长激素等药物 , 意图通过人为干预牛蛙的生长周期来获得更高的产量 。

这些过量使用的化学药品最终残留在牛蛙体内 , 通过食用牛蛙进入人体 , 可能会导致头晕、头痛、胃肠不适等症状 。
还有个别已被禁用的兽药 , 其潜在的健康危害甚至包括致癌风险 。
牛蛙养殖业中存在对化学药品的滥用现象 , 这已严重影响了牛蛙产品的食品安全 。

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督管理 , 杜绝非法用药行为 。
同时 , 消费者在购买时也应提高警惕 , 谨慎选择 , 以避免可能的健康风险 。
四、农业农村部发布牛蛙的规范养殖近年来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 , 牛蛙由原来的野生资源逐步向人工规模化养殖转变 。
经过多年发展 , 牛蛙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

目前 , 牛蛙养殖业已初具规模 , 产业链日趋完善 , 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 , 对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为进一步推动牛蛙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 农业农村部近期印发通知 , 提出以下规范意见 。

一是合理布局养殖用地 。
各地要按照本地区养殖水域规划 , 科学划定牛蛙养殖区与限养区 , 不能越权禁养 。
要依法保障养殖户的土地使用权 , 为其办理合法手续 。

二是建立绿色养殖体系 。
指导养殖场规范治理尾水 , 减少污染排放 。
鼓励采用循环水等环保工艺 , 实现资源再利用 。
建立健全养殖户名录 , 实行用药记录和定期检测制度 , 杜绝非法用药 。
加强养殖户用药安全教育 , 树立质量安全意识 。

三是延伸产业链增加效益 。
积极培育养殖环节之外的加工、仓储、运输、零售等环节 , 形成完整产业链 。
支持建设冷链物流设施 , 为产品流通保质保鲜 。
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养殖户联合发展 , 实现互利共赢 。

四是提升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 。
引入标准化生产模式 , 推广科学化养殖技术 , 实现设施设备、育苗管理、饲料配方、病害防控的规范化 。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 生产可追溯安全的优质牛蛙产品 。
培育规模化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 增强市场竞争力 。

五是创新支持政策措施 。
加大财政资金和金融支持力度 , 通过优惠贷款、补贴奖励等方式 , 扶持规范化养殖场建设 。
设立科研专项基金 , 支持牛蛙选育、疫病防治、养殖模型等关键技术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