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我不喜欢美国,美国没文化

我不太喜欢美国 , 美国没有文化 。
这是1996年10月王小波在生前留下的最后一段对话 。
6个月后 , 这位沉寂了45年的作家与世长辞 。
王小波:我不喜欢美国,美国没文化
文章图片
1964年 , 北京二龙路小学的喇叭里多次广播着一篇美文 。 每次广播即将完毕 , "王小波"三个字都能作为喇叭最后的绝唱 。
那一年王小波12岁 , 那一年距离他成为作家还有28年 。
王小波:我不喜欢美国,美国没文化
文章图片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长大的孩子 , 王小波从小就浸润在知识的汪洋大海 。 幼年时期他读过《十日谈》 , 读过《堂吉诃德》 , 更是对卡尔维诺有着极度的痴迷 。
《十日谈》是王小波"性启蒙"的开始 。 他从这里了解到了"性"的原始 , 了解到了"性"的形形色色 。 日后他能将"性的浪漫"与"革命的现实"所杂糅成册 , 与这段阅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
《堂吉诃德》则是王小波"英雄主义"的萌芽 。 他像所有向往理想 , 向往自由的人一样不拘一格 。 他讨厌日复一日的生活 , 讨厌被思想禁锢的时代 。 因此世上才多了一个叫"王二"的 , 不随波逐流的人!
王小波:我不喜欢美国,美国没文化
文章图片
卡尔维诺更像是王小波作家路上的导师:不对文学有太多了解的人大抵上都不认识卡尔维诺 。
简单来说 , 卡尔维诺就是文学界的"独行侠" , 他的地位在意大利犹如"中国鲁迅"般存在——他们都有一个特点 , 摒弃以往的写作风格 , 重新开辟出新的路径 。
这一点王小波做得十分出色 。 他没有用以往任何作家的风格进行写作 , 他发现了一条专属于自己的路——自由、幽默、独具深邃的思想 。
王小波:我不喜欢美国,美国没文化
文章图片
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是国内著名的逻辑学家 。 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 , 王小波从小丑陋的外表下就有一颗极为聪明的心 。
他热爱文学 , 但他深知文学不能让他混饭吃 。 所以在他40岁之前的生涯中 , 他以"理工男"自居 。
他是中国第一批程序员 , 也是北大知名的会计学讲师 。 结婚后他还和自己的夫人李银河女士一共教授社会学的课程 。 或许正是这多行业的深耕 , 使得王小波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价值 。
王小波:我不喜欢美国,美国没文化
文章图片
你可以从"性的浪漫"中看到小波于"性"与"爱"的思辨 , 你也能从"革命的现实"中找到社会所赋予每个人真正的内涵 。
如果有那么一部书既承载了历史、现在与未来 , 又刻画着人的自由、爱情的浪漫 , 现实的妥协 , 以及人性的丑与恶 , 我能想到的只有《时代三部曲》 。
王小波:我不喜欢美国,美国没文化
文章图片
1997年5月 , 王小波去世半月后 , 《时代三部曲》正式出版 。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23载 , 这部作品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丝毫未减 。
王小波:我不喜欢美国,美国没文化】网上对于王小波的评价褒贬不一 , 有人说他严重被低估 , 也有人说他被人高看 。 我倒认为对他贬低的人更多是没有真正阅读过他作品的一波人 。
王小波:我不喜欢美国,美国没文化
文章图片
一个作家可以把"过去、现在、未来、爱情、生命、人生"等众多重大议题汇成一册 , 这就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 何况他把这些都写得如此饱满 , 如此引人入胜又久久不能忘怀 。
正值618之际 , 特将此书推荐给每位对世界和人生有着向往和愿意了解的同胞 。
只希望它能成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大口精神食粮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