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花开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湖口县流芳乡立足自身特色产业基础 , 走“一粒豆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产业链发展之路——
“链”上花开
“链”上花开
文章图片
大豆机收现场 。 本报全媒体采访人员洪怀峰摄
本报全媒体采访人员洪怀峰实习生刘希诚
采摘、分拣、包装……眼下正是湖口县流芳乡青年村菌菇丰收季 。 脱贫户蔡双田每日7时左右 , 就赶到村里的菌菇种植基地采摘菌菇 。
蔡双田采摘的菌菇叫秀珍菇 , 是用豆渣培植出来的 , 市场零售价每公斤可达28元 。
“我在这里采摘菌菇 , 每天有70元收入 , 到了大豆种植季和丰收季 , 在村里的大豆种植基地务工 , 每天有120元收入 。 ”蔡双田告诉采访人员 , 得益于村里发展大豆产业 , 她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 自2017年以来 , 每年在村里务工收入有4万元左右 , 加上土地流转、村集体分红等 , 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
大豆产业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 也让流芳乡从“偏远穷”变身“绿富美” 。
流芳乡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偏远小乡镇 , 辖6个行政村 , 户籍人口1.1万人 , 常住人口3300人 。 6个行政村中 , 有3个曾经是省级贫困村 。 “穷乡僻壤屋简陋 , 生活艰辛脸带愁”一度是流芳乡的真实写照 , 当地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 。
如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 成了当地政府的一道必答题 。
“我们不沿边、不靠海 , 人才、资金、交通等均没有优势 , 但土地肥沃 , 且富含硒元素 。 ”乡党委书记龚辛孙向采访人员介绍 , 经过调研与邀请专家指导 , 流芳乡决定利用土地资源优势 , 发展大豆产业 。
龚辛孙说 , 流芳乡历史上有种植大豆的传统 。 20世纪90年代初 , 全乡种植大豆面积一度达到6000余亩 , 而且由于土壤、气候等原因 , 流芳大豆品质优良 , 曾是江西省出口商品 , 后因缺乏技术支撑 , 大豆产量不高 , 加上产业链没有得到延伸 , 大豆附加值低 , 大豆产业最终没有发展起来 。
有了从辉煌到没落的教训 , 流芳乡决定与科研院校合作 , 加强技术支撑 , 目前已与华南农大、江西农大等10余所高校合作 , 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合作 , 建立院士试验站 , 打造流芳豆文化产业园 , 运用信贷、担保、贴息、发展基金等方式进行金融扶持 。
当地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专家的技术保障 , 加上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鄱阳湖边独特的种植条件 , 吸引投资大豆产业的客商纷至沓来 。
“这里的豆产业链越来越完善 , 豆秆可用来发电 , 豆子可做成豆参、豆腐、豆油等 , 豆渣可用于培植菌菇或养食用蜗牛等 。 ”福建客商张运平告诉采访人员 , 除了完善的产业链 , 流芳乡创业贴息、疫情防控期间减免房租等政策落实到位 , 良好的营商环境令他更加安心在此发展 。
目前 , 流芳豆文化产业园吸引了江西芳洲公司、江西芳德公司、江西鑫农康公司等18家豆制品生产、加工、销售、电商、配送企业落户 , 今年预计可实现产值过亿元 , 带动了一批当地群众就业 。 同时 , 还吸引了一批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 。 流芳乡不断挖掘豆文化历史 , 包装与推广流芳豆香小镇与产业园 , 利用九江流芳乡村振兴学院 , 培训农业经理人1700余人次 , 成功创建了全国农村创业园区、江西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
流芳乡还积极探索“豆类产业、跨村联动、村企联营”发展“一村一品”模式 , 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 增加农民收入 。 目前已形成流芳豆酒、联合豆皮、沙港豆参、青年豆花、红山豆酱等多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 去年 , 流芳乡6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 。 流芳乡的财税收入也随之增长 , 从2016年的7931万元增至去年的1.08亿元 , 今年预计超1.2亿元 。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3万余元增至去年的2.03万元 , 今年预计可达2.4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