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万亩滇橄榄结出硕果带动产业发展群众致富

本文转自:春城晚报
大山的守望者黄文英
让万亩滇橄榄结出硕果带动产业发展群众致富
让万亩滇橄榄结出硕果带动产业发展群众致富
文章图片
“能回到家乡把滇橄榄产业做起来 , 带动当地百姓致富 , 也算了了我的一桩心愿 。 ”说这话的 , 是黄文英 。 黄文英原是云南省农科院的科技干部 , 2015年退休后 , 带着农业科研技术、科技创新决心和那份故土乡情回到家乡宾川 , 用自己的力量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生态修复 , 带动当地滇橄榄产业发展 , 扶持5000多名群众脱贫致富 。
通过滇橄榄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走进大理州宾川县滇橄榄种植基地 , 会被树枝上密密匝匝的一串串橄榄惊艳:硕大圆润、晶莹剔透的一颗颗滇橄榄 , 个头比乒乓球还要大 。
滇橄榄原本是分布在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的一种野果 , 不同于人工栽培的橄榄(青果)和油橄榄 。 其中药名叫余甘子 , 又名情人果 , 回味甘甜、营养丰富 。 滇橄榄树耐旱耐瘠 , 适应性强 , 喜光喜温 , 生长期一至三年 。 源于对滇橄榄的了解喜爱 , 黄文英在宾川石板箐开始种植滇橄榄 , 暑夏寒冬 , 风吹雨打 , 她的初心没有改变 , 执着地守望着 。 她洒下的辛劳汗水 , 换来了花开满山 , 硕果累累 。 她把贫瘠的荒山野岭 , 变成了绿色翡翠山 。
在滇橄榄基地 , 黄文英向采访人员讲述了滇橄榄与宾川、与她的缘分 。
清雍正五年(1727年) , 宾川知州周钺编撰的《宾川州志》 , 把滇橄榄以“物产”之“果属”载入其中 。 江苏常州人周钺为官多年 , 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 据记录 , 其仅在宾川见过滇橄榄 。
在宾川 , 这种野果散见于山坡野地 , 其中以钟英乡最多 。 在钟英乡皮厂村东的山坡上 , 黄文英见到了一株高17米、胸径89厘米的滇橄榄树 。 据专家估测 , 这棵橄榄树已存活1040年以上 , 被当地人称为“橄榄王” , 其树皮皴裂 , 布满节瘤疤痕 , 树干上有几个枯洞 , 沧桑老树依然年年开花结果 。
看着这棵顽强挺立的千年滇橄榄树 , 一直研究如何培育出优质滇橄榄新品种的黄文英极为震撼 。 如何把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滇橄榄产业发展壮大 , 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和一方群众增收致富?她心中的想法已现雏形 。
带动扶持5000多人脱贫致富
“故土乡情是每个人一生的牵挂和思念 , 也是我返乡创业的动力 。 ”黄文英退休后 , 带着农业科研技术回到宾川 , 创办了农林生态企业——云南树翡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 , 先后引进300多个品种推广并种植成功 。 黄文英说 , 农业发展的方向早已不再是传统种植 , 现在 , 一方面要在品种培育等种植环节加入科技研发 , 并开发上下游附加值高的产品;另一方面 , 功能农业、生态产业、民宿康养旅居等产业的融合将是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
2015年初 , 根据“宾川县10万亩滇橄榄种植暨产品加工建设”要求 , 黄文英以庄园经济模式发展滇橄榄产业 , 规划建设万亩滇橄榄种植基地 , 新建滇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 。 加工厂产出滇橄榄鲜果、果汁、果脯、果酱、果粉、含片、冻干果等系列产品 。 公司先后获省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省、州级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 在产业发展中带动扶持5000多人脱贫致富 。
将打造高品质滇橄榄产业综合体
让万亩滇橄榄结出硕果带动产业发展群众致富】黄文英主导的公司成立以来 , 在滇橄榄产业生产实践中 , 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 先后获21项国家专利技术 , 在科学技术创新和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 黄文英也成为云南省专家协会会员 , 被云南省科技厅认定为“三区”科技服务人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