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专家解读“防疫新20条”:这些变化值得关注( 二 )


责编:潘子虎
主编:吴戈
受访专家: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采访人员牛雨蕾
11月11日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 宣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 其中 , 不再判断次密接、入境“7+3”改为“5+3”、取消中风险区等调整引发大众热议 。 该如何理解全新防疫措施?对普通人来说会有什么影响和改变?我们特邀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 , 针对大众普遍关心的题目进行解读 。
优化海内防控尺度 , 做到全国一盘棋
从人群来看 , 《通知》主要对四类人群的治理做出了调整 。
公卫专家解读“防疫新20条”:这些变化值得关注
文章图片
公卫专家解读“防疫新20条”:这些变化值得关注】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先容:“这些调整措施都是基于目前对新冠奥密克戎毒株的熟悉做出的 , 是更科学、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 ”现阶段 , 在我国境内流行的毒株主要以BA.5序列为主 , 根据统计学规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从暴露到排毒的潜伏期 , 90%都在24小时左右 , 传染期多数情况下也都在5天之内 。 “固然偶然也有潜伏期和传染期超长的个例 , 但是我们不应该为了小概率事件把隔离期无限期延长 , 这是非常不值当的 。 ”谭晓东说 。 此外 , 严格限制做核酸的天数 , 也是基于病毒的特点:“绝大多数人3天就可以暴露出来 , 因此需要连做3天 , 而第5天的检查为终极核验 , 可以避免特殊情况的泛起 。 ”
公卫专家解读“防疫新20条”:这些变化值得关注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