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多是后天形成,临床症状有头部胀痛,脑血管痉挛

导语: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一种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 其原因多种多样 , 可导致脑底、脑表层和脊髓血管破裂 。 血一般流到蛛网膜下腔 , 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病学急症 。
颅内动脉瘤多是后天形成,临床症状有头部胀痛,脑血管痉挛
文章图片
01颅内动脉瘤多是后天形成 , 临床症状有头部胀痛 , 脑血管痉挛
1、病因
动静脉瘤可能是由于肌肉的先天缺陷或后天弹性变性 , 或者两者兼有 。 其发生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 , 有家族聚集性 。 大约4%的一级亲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 。 但是 , 颅内动脉瘤并非完全由先天畸形引起 , 而且大部分是后天形成 。 动脉壁弹性随年龄增长而减弱 , 在血液流量等因素影响下 , 动脉瘤突出 。 主要分布于威尔斯环状分支中 。 穿刺动脉瘤多发生于颅底动脉干 。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是由于发育不全而形成的血管畸形 。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 它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 , 而没有脑内血肿 。
2、临床表现
这一现象存在于所有年龄组 , 尤其是青年和中年人群体 。
(1)头部胀痛
突如其来的剧烈头痛、肿胀痛或爆裂痛 , 患者往往难以忍受 。 可能发生局限性或全身性头痛 , 有时还发生上颈段疼痛 , 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能发生意识障碍或躁狂、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少数伴有局部或全面性癫痫发作;还可能发作头晕、眩晕等症状 。
颅内动脉瘤多是后天形成,临床症状有头部胀痛,脑血管痉挛
文章图片
(2)起病的情况
最常见的发病方式是突然发作 , 头痛在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 。 病人常常可以清楚地描述病情和时间 。 高强度的锻炼 , 情绪激动 , 咳嗽 , 喝酒 , 进行性行为是常见的病因 。
3、主要并发症为再出血 , 脑血管痉挛 , 脑积水等 。
(1)脑积水
其原因是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形成血块 , 阻碍脑脊液循环 。 轻的表现为嗜睡 , 智力低下 , 记忆力减退 , 重的表现为头痛 , 呕吐 , 意识障碍 。 大部分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可通过吸收出血来改善 。 仅有3%-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留下交通性脑积水 。 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 , 步态障碍和排尿困难 。 正常脑脊液压力 , 所以也叫正常颅压脑积水 。 头部CT或MRI显示脑室肿大 。
(2)脑血管痉挛
大约20%-30%的SAH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痉挛 , 导致迟发性缺血性损伤和继发脑梗塞 。 出血后3-5天出现血管痉挛 , 5-14天达到高峰 , 2-4周出现血管痉挛 。 CT早期脑池红细胞压积可引起缺血症状 。 其临床表现为意识改变、神经系统病变(如偏瘫、失语症)或两者兼有 。 脑瘤附近的脑组织损伤症状通常最为严重 。
颅内动脉瘤多是后天形成,临床症状有头部胀痛,脑血管痉挛
文章图片
(3)再出血
再次出血是SAH的一种急性并发症 , 其死亡率在50%左右 。 术后24小时内再出血的风险最高 , 4周内再出血的风险最大 。 累计再出血发生率在14天为20%~25% , 一个月内再出血的累计发生率为30% 。 诊断主要依据上述表现 , CT原发出血增多或腰椎穿刺脑脊液中血含量增高 。 动脉瘤破裂是再出血的主要原因 。
02患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可以通过CT检查 , 以及脑脊液检查进行诊断
1、头部CT检查
最常见的CT平扫表现为基底池弥漫性高密度影 。 严重时 , 血流可延伸至侧裂、前后纵裂池、脑室系统或脑突 。 通过CT检查 , 可初步判断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若位于颈内动脉段 , 常有鞍上池不对称积血 。 脑中动脉段常有外侧裂血肿;前半脑裂基部积血多见于前交通动脉段;而足间池、环池等出血部位 , 一般无动脉瘤 , 应考虑原发性脑出血 。 动态CT检查还有助于了解出血的吸收情况 , 有无再次出血 , 继发脑梗死 , 脑积水及其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