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春节不同风俗 各地春节风俗放河灯

春节拜年各地有哪些风俗?在中原河南开封,人们出去拜年的第一家尽量是兴旺之家,即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求财得财、求利得利的人家 。同样的,亲友也都希望第一个来拜年的客人来自兴旺之家 。广州人拜年习惯是在家吃过早餐后,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 。见到客人彼此行礼后,主人一般会拿出一个八果盒,中间是红瓜子,周围有莲子、马蹄、椰丝、莲藕等食品 。

各地春节不同风俗 各地春节风俗放河灯

文章插图
春节都有什么风俗啊?春节各地都有什么风俗啊?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 。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
元宵节各地的风俗习惯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 。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 。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 。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
【各地春节不同风俗 各地春节风俗放河灯】【山东省】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 。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 。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 。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 。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 。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
【陕西省】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 。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
【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 。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 。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
【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 。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 。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
【江西省】新建县民於元宵扫墓插竹为灯 。万安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
【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 。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 。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 。开县有「对骂」的习俗 。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
【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 。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 。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 。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
【广东省】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 。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 。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 。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
【云南省】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 。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
各地春节不同风俗 各地春节风俗放河灯

文章插图
各地的春节风俗有哪些?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俗谓过年,是一个隆重的节日 。节前要准备过年的物品,农村一般喜欢制米糖米果,酿米酒,杀猪宰鹅鸭 。亲友之间馈送猪肉果糖 。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 。旧社会长工吃小年饭就跟主人结帐下工 。
三十日为除夕 。民间贴春联、换门神、贴年画 。晚饭很丰盛,开饭前打爆竹与上牲礼请祖宗(城市一
般不请祖宗,农村有一部分也不这样做了),之后全家吃团圆饭 。一些地方还的“画米囤”、“跳囤子”的习惯 。画米囤是用漏孔小蒲包装石灰在粮囤、户外周围地面打上一堆火,全家大小一个个从火堆上跳过,边跳边唱“火旺火旺,发达兴旺”,象征来年生活似火旺 。这是新年祈福的一种活动 。这晚,大人还要给小孩“压岁钱” 。睡觉时,打爆竹封门 。
正月初一为元旦,打爆竹开门,以示开门大吉 。碰上人互道吉祥 。来人串门时应待以果糖茶水 。有的地方这天吃别人东西救灾要伴随说些吉利话,如抓瓜子说“瓜瓞绵绵”,抓糖果说“甜甜蜜蜜”,抓枣子说“早早发财”或“早娶新娘”、“早生贵子”、“早上大学”,抓桔子说“走大局”等 。
不少地方,元旦未明前拜神敬祖后,视历书今年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面对吉方跑拜,称为“出天方”或“出方”,以迎喜神 。人人朝着吉方走,走到一座香火旺盛的庙上烧一股香,拜拜菩萨,祈求神明保佑自己这一年里凡事都顺当 。
(一)贴春联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对子」等,是春节时贴在门上或楹柱上的吉祥语,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它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无不贴春联庆贺 。鲜红的春联,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点缀出一派盎然春色 。
春联起源于「桃符」 。最初是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郁垒」这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 。后来,大概由于雕刻神像太费时,就用两块木板,画上神像来代替,叫做「桃板」 。再以后进一步简化,只在桃板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往门上一挂就完事,叫做「桃符」 。这种春节挂「桃符」的习俗从战国延续到唐代 。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现联语,代替原来的「神荼」、「郁垒」的字样 。
桃符改称为「春联」和用红纸写春联,都是开始于明代 。因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春联,所以朱元璋大力提倡,及后春节贴春联便成为一种风俗,流传至今 。
(二)贴年画
按照中国古老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舍,除了在屋内墙壁上贴崭新的年画,给人以春意融融、喜气洋洋的感觉 。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缯画艺术,它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 。年画起源于门画,与桃符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门画最初的题是门神,据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正月一日,缯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众所周知,世界上本来就没鬼,然而人们通过年画来祈求全家平安吉利的愿望却是可以理解的 。
(三)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 。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 。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 。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 。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 。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
(四)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 。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 。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 。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 。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 。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 。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 。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 。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 。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
有放鞭炮,拜年 。拜年,给小辈红包,放炮,扫房,吃饺子,贴春联,贴福字(反正我们家是这个样的)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 。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