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县过春节风俗

河南春节的风俗习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
二十三,打扫房子,把各个房间的东西搬到院子里,开始洗洗刷刷,然后把房子里积了一年的灰尘,全打扫干净,再把洗好的东西搬进屋里(有点麻烦,又有点累人) 。最后,就是晚上啦,老人都有在厨房贴灶王爷的画,到了二十三,要把这个画拿下来,点上香,然后烧掉(意思就是,送老灶爷上天汇报情况啦) 。所以,从我记事开始,知道了,腊月二十三,老灶爷上天 。(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
二十四,把那些需要做的,鱼啊、肉啊、鸡、菜类的年货,能洗的拿出来洗,活的要宰杀,为后面几天做的食品,做准备 。
二十五,休息 。(可以做后面的事情)
二十六,蒸馒头,开始发面、和面、蒸馒头 。满满的几大盆面 。要一个一个的把馒头做成圆圆的,光溜溜的,很好看 。有的时候,要蒸上两三袋(家里的面粉袋),因为年前,就做这一次,过了年也有段日子不做馒头 。
二十七,煮肉,买来的煮肉,切成像上供的那样的方块 。然后在锅里煮,很香很香的 。肉煮熟了,瘦的,和一些带骨头的肉,都进了小孩子的肚里,呵呵,吃了 。有一些可以煮的干菜,可以用肉汤“红烧”一下(最常见的是,海带、黄花菜(金金菜)、干豆角、然后肉片) 。做成了几盆菜 。
二十八,炸,家里的鱼,喜欢炸了以后,再吃,然后还有,炸的鸡块、虾、绿豆丸子,大丸子(把干的馒头揉碎,和着肉汤,做成的丸子和素鸡),豆腐 。。。。。。太多了,不说了 。爸妈们忙着做,我们小孩子忙着吃,吃的渴了,还不能说出来,否则,要挨骂的,呵呵,不知道啥原因 。炸出来好多好吃的东西,等炸好了,我们也吃饱了 。
二十九,忙着收拾东西要过年了,老爸,可能要忙着去别人家道喜啦,因为,过年了,结婚的人多,请喝酒的人也多,聚会的也多啊 。然后,爸爸也会抽出下午的空闲,给需要写对联的邻居,写写对联什么的 。(当然,现在卖对联的也多啦,不过,我家里除了大门上的是买的,其他都是自个写的 。这是俺大爷爷活着的时候说的,不让贴买的 。可能是爷爷以前习惯了写对联 。)
三十,这天要包饺子了,在家里,基本上是我妈妈包的,然后,我们也小帮一下忙 。做的饺子,有肉馅的和素馅的 。下午,开始贴对联,小孩子就要换上新买的新衣服啦,然后,先出门“炫耀炫耀” 。晚上吃饺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十二点之前,要在门前放一下鞭炮,叫做“关门炮”
大年初一,五更的时候,大人就开始起床了,先点了开门炮,然后,祭奠一下过世的亲人 。开始下饺子,(记得刚开始听老人说五更的时候不能动荤,所以,吃素的饺子,现在也没管这么多啦) 。这个时候,小孩子都要起床了,然后,放了一大串的鞭炮,开始新的一年 。早上吃饭的时候,馒头都要稍微吃点的,代表这一年身体结结实实 。到这个时候,陆陆续续的就有来家拜年的乡亲啦,见面问声:新年好......一直会持续到中午
。。。。。。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
【孟津县过春节风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
二十八大贴刮 。要贴门神,贴对子 。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 。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 。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 。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 。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 。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 。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
三十捏仁、出锅 。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 。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 。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 。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 。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 。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 。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 。"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 。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 。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
送灯 。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 。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熬年 。又叫"守岁" 。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 。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 。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 。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 。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 。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 。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 。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 。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 。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 。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 。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 。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 。
破五节 。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 。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 。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 作为一个河南人`
也不太清楚`
恩,拜年,给压岁钱~
也米什么有特色的拉```吃饺子,赛龙舟,扭秧歌.....吃饺子,穿新衣服,拜祝先祖.走亲串友,好像别的地方也有吧除夕跟初一早上吃饺子,我们家都这样
之前会炸苏肉,丸子,鸡,鱼,做香肠,卤肉和豆腐,芥菜肉,腐乳肉,,,贴对联

孟津县过春节风俗

文章插图
洛阳过年的习俗??贴完春联,放挂鞭炮,吃过晚上的饺子,除夕的“熬年”开始了 。
孟津风俗,三十儿晚上睡觉前,各家各户都找一个旧犁铧或铁片,把这犁铧(HUA)或铁片放在火里烧红,用铁瓢装着,而后一手端瓢,一手拿一盛满老醋的碗儿,这屋进了那屋出,边走边往热犁铧或铁片上倒醋,同时喃喃自语:“接礼(犁)接礼(犁),一股白气,一股升天,一股入地,喜神进来,穷鬼出去 。”倒醋的人在前面边走边说,后边还要跟一个人,拿一把熊熊燃烧的谷草,意为燎走邪鬼 。
午夜过后,家家户户还要迎喜神,迎神的女长辈先念一通“大年初一早开门,大嫂出来接喜神,骡驮金,马驮银,狮子驮着聚宝盆,轱辘元宝滚进来,穷鬼邪神莫进门” 。接着将大门大开,将放在当院的一堆柏树枝点着,香烟袅袅上升 。
这“烧柏枝”的习惯,不独孟津有,洛阳许多地方都有 。相传远古时候,初一五更时分,有两眼滴血的九头鸟到人家院内,将猪、羊等叼走 。后有仙人指点,九头鸟最怕香气,可在大年初一五更时分烧上一堆柏枝火,不仅能驱赶怪鸟,使自家牲畜免受伤害,还能保佑全家四季平安,一年风调雨顺 。于是,“烧柏枝”习惯延续至今 。
大年初一
撅屁股作揖
大年初一五更,老少即起 。更有熬了一夜不睡,静等天明 。等到天边刚露一丝微亮,迫不及待的人们便开始忙活了,孩子们循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飞奔着“拾鞭筒儿”,大人们则忙着供神祈福、下饺子 。
除了放鞭炮,老城人迎新,家家屋门外都要挂灯 。老城是城市,可以点宫灯,而在乡下,则挂马灯、玻璃罩灯或煤油灯 。在栾川等偏远山区,干脆就点松明,松树枝点着就成了灯,一样的敬神,一样的接福,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别有一番情趣 。
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有将硬币或其他物什包入饺子中的 。谁若有幸咬到,谁便有了福气 。更有将饺子捏成元宝状的,吃时故意捞到老人或孩子的碗里,图的是吉祥如意 。
吃完饺子后,开门迎春,外出拜年 。旧时晚辈要向长辈行叩头礼,现在多说祝福的话或行鞠躬礼,而接受大礼的长辈要给晚辈掏压岁钱 。在栾川,压岁钱被称作“压腰钱” 。“压腰钱”的意思,有人解释是压着孩子的腰,不让孩子那么快长大,过早承受生活的艰辛 。迎新春万家喜庆,接新年城乡同乐 。洛阳历史悠久,传统的过年习俗丰富多彩,但大同中又有小异 。
年三十儿 花门儿
“年三十儿,贴花门儿 。”这“花门儿”,说的就是春联 。经过“祭灶”、“扫房子”、“割豆腐”、“割肉”、“剪柏枝”、“挖河沙”、“打酒”,到了贴春联,已是迎接新年的最后一道程序了 。贴上春联,再伴着欢欢喜喜的心情熬上一夜,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就来了,欣欣向荣的新一年就到了 。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文化底蕴深厚,春联文化源远流长 。除了春联,地处东部的偃师又有贴门花的习俗 。这习俗,主要流行在偃师伊河以南地区 。旧时每到腊月,农家院里,太阳底下就三三两两坐着剪门花的妇女,她们拿来红红绿绿的彩纸,折叠后剪出花边和图案,图案的中心一般是一个 “福” 字或者“春” 字,也有巧手女子剪出“麻姑献寿”等图案,寄托了人们期盼幸福的美好愿望 。
这些年,会剪门花的少了,但集市上到处都有卖门花的,这也成了农村市场的一个商机 。这些门花,要到大年三十儿贴春联时一起贴 。有的贴在大门门楣上,有的贴在屋门门楣上,还有的贴在院子里供奉天地全神和老灶爷的神位上边 。少则贴一个,多则三四个 。有的大门上中间贴着个大的,两边两个小的,下面挨着贴三个小的,花花绿绿,煞是好看 。有的家庭因为贴有门花,干脆把对联的横批也省了 。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除了比吃、比穿、比压岁钱外,还比谁家的门花好看 。
贴春联是为了喜庆,但在洛宁,除了迎新接福,春联的意义还有很多:其一,谁家一贴上春联,讨债的就不能进这家的门了,多少钱财也只能等到过完春节后再来了 。其二,春联只要一贴上,家里的东西都不能外借了,只进不出,寓意守住钱财,大吉大利 。贴春联.放鞭炮.走亲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