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沈金鳌的治学思想实为当代学习中医之典范

清代名医沈金鳌 , 博古明经 , 一生笃学 , 40岁以前 , 专以儒学;40岁以后 , 专攻医学 , 集一生之历验 , 撰《沈氏尊生书》七十二卷 , 其中《杂病源流犀烛》是本书的主体 。
清代名医沈金鳌的治学思想实为当代学习中医之典范
文章图片
一.从流溯源 , 博采诸家
沈氏对杂病采取从源到流的研究方法 , 故每病首设“源流”一篇 , 以究其原委 , 悉其形症 , 考其方治 , 以及病情之变幻 , 病势之缓急 , 病本之轻重 , 一一推及而详言之 。
如对中风病的分析 , 他说:“中风 , 风乘虚而为病也 , 何来?惟东垣主虚 , 河间主火 , 丹溪主痰 , 似乎各异 , 不知惟虚也 。 故无根之火发焉 , 惟虚也 , 故逆上之痰生焉 。 惟东垣举其本 , 河间、丹溪举其标耳 , 未有痰与火之发 , 不由虚也 。 ”沈氏综合各家之说 , 博采诸家之长 , 全而完整地论证了各病的施治方法 。
清代名医沈金鳌的治学思想实为当代学习中医之典范
文章图片
二.以脏腑经络为辨证核心
沈氏对杂病的分类以脏腑经络为根据 , 故每病首列《灵枢·经脉篇》关于十二经起止及循行部位和某经气血之多少 。 对某一疾病的分析 , 莫不以《内经》、《难经》脏腑学说为基础 , 并采各家之说加以分析评判 。 如《肝病源流》中说:“肝无补法一语 , 不且遗千古之祸哉!至若阴邪犯入 , 必阴厥 , 阴厥宜温 , 是补肝之气也;阴虚不荣 , 心阳厥;阳厥宜清 , 是凉肝之血也 。 气则温补 , 血则清补 , 尚何有肝木之病哉 。 薛氏清肝火 , 补肝血两言 , 洵足为医林炯鉴(炯鉴 , 明显的鉴戒) 。 ”
清代名医沈金鳌的治学思想实为当代学习中医之典范
文章图片
三.对脉诊作了扼要的整理
沈氏对切脉极为重视 , 认为“欲知病先知脉 , 既知脉方可识病 。 ”沈氏对脉象作了扼要的整理 , 并附以脉象示意图 。 他认为:“提纲要脉 , 不越浮、沉、迟、数、滑、涩六字 , 以足赅表阴阳 , 冷热虚实 , 风寒燥湿 , 脏腑气血也 。 ”浮为阳 , 属表;沉为阴 , 属里 , 迟为在脏 , 为冷 , 为虚 , 为寒;数为在脏 , 为热 , 为燥 , 为实;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 。 至于其它脉象 , 若洪、芤、弦、虚、濡、长、散皆属浮之类;短、细、实、伏、牢、革、代皆属沉之类;微、弱、缓、结皆属迟之类;紧、促、动皆属数之类 。 这样提纲挈领的把脉象做了分类 , 为研究脉诊开辟了新的途径 。 四.提倡气功导引
清代名医沈金鳌的治学思想实为当代学习中医之典范】沈氏提倡气功导引法 , 认为可以却病延年 , 足补药物所不及 。 他说:“百病之生 , 皆由气之滞涩 , 药物之外 , 更加调养 , 则病可却 , 生可延 。 ”又说:“《素问》首卷亦曰恬淡无为 , 敛神内守 , 实以静功调养真气 。 《灵枢》用针灸 , 亦是以行气之法 , 起膏肓之疾 , 可见上古医经专从理气治患 , 非徒恃土、石、草、木之药已也 。 微哉此旨 , 凡医者 , 病者安可略而不论 , 徒恃方药乎 。 ”故沈氏在叙途每病方药治法后 , 必附导引运动之法 。
沈氏认为:“导引、运动本养生家修炼要诀 。 但欲长生 , 必先祛病 , 其所导 , 所运 , 皆属祛病之法 。 ”所以 , 沈氏重视气的调理 , 强调气功导引一法 , 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 时至当今 , 导引气功正在被越来越多人加以演化增强 , 若服药后再加以导引运动 , 的确有不一样的感觉 。
清代名医沈金鳌的治学思想实为当代学习中医之典范
文章图片
清代名医沈金鳌的治学思想实为当代学习中医之典范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