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昇杯”铺就从临床医学研究到生物医药产业直通车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部门搭台人才唱戏产业对接
“春昇杯”铺就从临床医学研究到生物医药产业直通车
“春昇杯”铺就从临床医学研究到生物医药产业直通车
文章图片
医疗卫生行业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如何将上海一流的医疗卫生资源 , 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 同时以产业沃土集聚、培育顶尖医疗卫生人才 , 是上海打造国际一流医学科技创新中心 , 占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的重要路径 。
2022年6月 ,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联手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知识产权局、市药品监管局等五部门共同打造首届“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开赛 。 大赛不设年龄限制 , 没有身份门槛 , 只要有专利、有技术 , 就能登台亮相 。 更为抢眼的是 , 大赛完全打破以往“专家评人才”“部门评人才”的老路 , 将选票交给相关投资基金、医药企业 , 让市场选择人才 , 让资本找到人才 , 打造从医疗卫生人才到生物医药产业的直通车 。 大赛持续两个月 , 120家医疗卫生机构的406个项目参赛 , 反响踊跃 。
转化成果晒出亮眼成绩
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 , 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7617.14亿 , 约占上海当年GDP总量的六分之一 , 生物医药领域技术交易额从2019年137亿元猛增至516亿元 , 创下历史新高 , 这离不开本市集聚的丰富医疗资源 。
厚积才能薄发 。 上海卫生行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挖掘、培养医学前沿创新人才 , 积极孵化临床研究成果 。 一张亮眼成绩单 , 呈现出上海医疗成果转化状况:2021年 , 本市医疗卫生机构输出技术合同数3005项 , 合同金额7.8亿元 。 与2017年相比 , 合同数和金额增幅分别为1.9倍、4.9倍(备注:2017年本市医疗、卫生机构输出1581项 , 合同金额1.6亿元) 。 三甲医院2017年获授权专利788项、成果转化数量15项 , 2021年获授权专利2536项、成果转化数量增长到311项 , 其中发明专利167项、实用新型专利121项 , 其他专利23项 , 发明专利在成果转化中的占比超过一半 。 专利转让金额超过千万的有19项 , 最高一项达到2.19亿元 。
人才是创新第一要素 。 作为医疗高地 , 上海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处于领先地位 。 全市目前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超过29万 , 其中医生8万左右 , 拥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超35% , 堪称“人才密集型行业” 。 除了市级医院之外 , 数量庞大的区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公共卫生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等 , 每个领域都是人才成长的平台 。
历经廿余年的系统梳理和培养 , 全市逐步建立起覆盖临床、预防、基础各领域 , 贯穿老、中、青各年龄段 , 较为完整、衔接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 。 一批批医学人才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和重点研发项目 , 为临床创新奠定了扎实基础 。
平台创新激发转化热情
创新需要持久动力 。 上海市卫健委自上世纪90年代起 , 先后启动了“医学领军人才计划”“百人计划”“优青计划”等多个行业人才项目 , 培养了一大批包括两院院士、全国名中医在内的专业技术人才 。
“春昇杯”铺就从临床医学研究到生物医药产业直通车】今年 , 市卫健委又联合多方力量 , 全方位地为医学创新人才保驾护航 。 具体包括5个方面:“一个研究专项” , 在传统的临床研究项目以外增设医学创新人才研究专项 , 鼓励医务人员从事临床应用研究;“一场创新赛事” , 每年定期举办“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 , 搭建医学科研成果展示平台;“一个专项基金” , 引入社会资本设立“海上医昇”创新人才专项基金 , 用于对接企业孵化成果;“一个服务平台” , 依托市卫健委下属上海医药卫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市科委下属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的资源优势 , 为行业内单位、个人提供专利成果技术评估、技术中介、转化流程政策咨询等专业技术服务 , 畅通医企互动渠道;“一套扶持政策” , 与多部门合作逐步制定出台针对成果作价投资、转化现金奖励、国有资产管理、赋权改革试点等难点问题的配套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