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对身体有哪些好处英语 食物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食物对身体有哪些好处英语 食物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文章插图
1、饮食有节,利身益寿
“饮食有节”是上古之人的经验之一 。管子就曾指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 。”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 。具体地说,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 。
老中医认为,调节饮食以养脾胃,这是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因素 。他们喜爱吃当地生产的五谷杂粮,更爱吃蔬菜、豆类、水果,而鱼与肉吃的较少 。虽有个别偏食鱼肉的,也是荤素搭配,从不过嗜 。他们的食养经验是:一不过饱、二不过咸、三不过甘、四不过肥、五不偏食 。有些老中医把清代袁枚的诗作为食养之鉴,即“多寿只缘餐食少,不饱真是却病方 。”
过饱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亦有损于健康 。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结果强迫自己挨饿,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 。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 。这无饥无饱 , 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 。只有这样 , 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 。
2、进食有时,三餐有别
俗话说得好:“早饭要饱,午饭要好 , 晚饭要少 。大量实验表明 , 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对养生长寿是大有益处的 。
每天坚持吃营养早餐,是延年益寿的要素之一 。因此,早餐一定要吃好 。要选择最合理的营养搭配,以供身体所需 。起码应包括谷物、动物性食品、奶类及蔬菜水果四大部分 。早餐不但要注意数量,还要讲究质量 。最好少吃稀饭、甜面包或炒面等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以免使脑中的血清素增加 。早餐也要注意变换,不可千篇一律,至少应该每周换一种主要食物 。并且,早餐也不宜吃含有大量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 , 如油条和熏肉等,这些食物不但不易消化,还会加速胆固醇的升高 。
午餐的食物要注意多样性 , 注意荤素搭配,营养俱全 。一定要有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 , 如鱼类、肉类、蛋类、豆制品等;并且要有米饭、馒头、玉米面发糕、豆包等主食;还要搭配一些新鲜蔬菜,这样才能保持体内血糖继续持于高水平,以保证下午的工作和学习 。
按照科学的膳食方式,晚餐要以清淡、容易消化为原则,最好选择:面条、米粥、鲜玉米、豆类、素馅儿包子、小菜、水果拼盘等食物 。并且,应在就寝前两个小时进餐,还要特别注意不要吃肉类食物,并且 , 最好吃八成饱 。
【食物对身体有哪些好处英语 食物对身体有哪些好处】3、合理搭配 , 不可偏嗜
人体对营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饮食合理搭配能够保证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 , 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饮食的单调 , 否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配制合理的饮食就是要选择多样化的食物,使所含营养素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
粗粮、细粮要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混合食用可提高食物的风味,有助于各种营养成分的互补,还能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程度 。
副食品种类要多样,荤素搭配:肉类、鱼、奶、蛋等食品富含优质蛋白质,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两者搭配能烹调制成品种繁多 , 味美口香的菜肴 , 不仅富于营养,又能增强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 。
主副食搭配:主食是指含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食作物食品 。主食可以提供主要的热能及蛋白质,副食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
干稀饮食搭配:主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干稀搭配,这样 , 一能增加饱感,二能有助于消化吸收 。
要适应季节变化:夏季食物应清淡爽口,适当增加盐分和酸味食品,以提高食欲,补充因出汗而导致的盐分丢失 。冬季饭菜可适当增加油脂含量,以增加热能 。
4、食宜清淡,避免过咸
淡食就是少吃盐 。古代养生家认为咸多伤生,淡食延年 。唐代孙思邈就提出了“咸多促人寿”的论点 。明代陈继儒《养生肤语》例举东光县村中三老人兄弟,因该地难得盐 , 故以清淡为主,都年至80多岁而身体很强?。欢⒅械娜硕淌? ,原因之一就是吃盐太多 。
至于盐为何损寿,古人认为咸能凝血滞气 。举例来说 , 豆浆以咸卤一点即成块,禽兽血遇盐也即结块 。所以多食咸味之人,面色枯槁,脉络壅滞 。倘若常吃清淡,自然神清气爽,疾病少生而长寿 。现已证实,饮食过咸与高血压病、胃癌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
5、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食当细嚼,不可狼吞虎咽 。细嚼是消化的第一步 , 咀嚼越细,越有利于消化吸收 。
食勿分心 。吃饭需要专心,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其他的事情 , 或看书、看电视,既影响食欲,也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 。
大渴不大饮 。若一次饮水过多,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若饭前大量喝水 , 还会冲淡胃液 , 影响食物的消化 。
大怒不食 。吃饭时要有愉快的情绪,才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如果盛怒之下勉强进食,会引起胃部的胀满甚至疼痛 。进食应保持心平气和、专心致志,才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