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兴奋神经,又能抑制神经?脑卒中后该不该用经颅磁刺激?

既能兴奋神经,又能抑制神经?脑卒中后该不该用经颅磁刺激?

文章图片



在医学领域中 , 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 , 那就是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TMS) 。 这项技术奇迹般地利用强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 , 穿越颅骨 , 最终在大脑皮质表面形成微弱的感应电流 , 以此激发脑组织(主要是皮质) 。 TMS属于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 NIBS)的一种 , 而NIBS技术又以大脑半球交互抑制理论为基础 , 为运动障碍的康复提供了一种前沿的解决方案 。 探寻大脑之谜:半球交互抑制理论半球间交互抑制理论为我们打开了理解NIBS技术奥秘的大门 。 据该理论 , 正常情况下 , 健康人的双侧大脑半球通过胼胝体相互抑制保持平衡 。 然而 , 脑卒中却打破了这一平衡 , 导致患侧大脑兴奋性下降 , 健侧大脑兴奋性相对提高 , 加之对患侧大脑的抑制性输出增多 , 阻碍了患侧功能的恢复 。 在这个背景下 , NIBS技术通过兴奋患侧或抑制健侧半球活动 , 重新建立了双侧大脑半球的平衡关系 , 为运动功能的改善创造了条件 。
TMS:魔力穿越的起源要理解TMS如何穿越颅骨、如何在大脑中创造神奇的变化 , 我们首先需要追溯其起源 。 TMS源于一种非侵入性电磁技术 , 被广泛运用于改变人类皮层的兴奋性 , 其中尤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MS , rTMS)为代表 。 这项技术在几分钟内就能改变皮层的兴奋性 , 具有令人惊叹的效果 。
在低频rTMS刺激下 , 应用于健侧M1的rTMS可诱导M1的兴奋性下调 。 研究表明 , 低频(≤1 Hz)刺激对神经起到抑制的作用 , 而高频(>1 Hz)刺激则起到兴奋的作用 。 关于高频和低频的选择 , 有研究者认为高频rTMS是辅助康复的有效方法 , 而另一派认为高频结合低频将取得最佳康复效果 。 这种分歧也反映在专业指南中 , 具体方法的选择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
穿越魔法的具体步骤要让TMS释放出其治疗的魔力 , 关键在于正确的操作步骤 。 首先 , 选择合适的刺激部位至关重要 。 通过经颅磁治疗仪 , 采用\"8\"字形线圈进行刺激 , 刺激部位位于患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 。 然而 , 若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受损 , 无法获得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形 , 我们需在健侧手部大鱼际处进行记录 , 并通过对称点的定位 , 找到刺激点 。
其次 , 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 高频rTMS刺激的刺激强度在80%到120%运动阈值之间 , 而低频rTMS刺激的刺激强度在80%~100%运动阈值之间 。 刺激频率方面 , 高频刺激在患侧半球给予患者(通常为50 Hz)间断性爆发式刺激治疗15分钟 , 而低频刺激在患者健侧M1区进行1 Hz的刺激15分钟 。 15天为一个疗程 。
TMS的注意事项然而 , 如同医学领域的艺术与科技之舞 , TMS在运动障碍恢复中应用较多 , 也需要我们细心呵护 。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反应 , 有几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 首先 , 由于TMS强磁场和感应电流原理 , 患者如果有颅内金属植入物 , 则不适宜使用该技术 。 其次 , 在刺激时 , 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短暂的疼痛、刺痛等不适 , 但只要在患者可忍受的情况下 , 我们鼓励患者继续接受治疗 。 值得一提的是 , 兴奋性rTMS有诱发癫痫的风险 , 癫痫病史的患者应慎用 , 而其诱发癫痫的频率多在10~25 Hz 。 另外 , 治疗中可能出现一过性头痛 , 但一般为可逆、暂时性的 , 可自然减轻或在短时间内通过服用止痛药消除 。
【既能兴奋神经,又能抑制神经?脑卒中后该不该用经颅磁刺激?】